光谱法研究金属配合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配合物与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损伤DNA从而引起细胞的变异;同样金属配合物又可以用于治疗和诊断疾病。因此,研究金属配合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机理和改进生物分子的分析方法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临床检验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荧光,共振光以及紫外光谱研究了钙红-Cu(Ⅱ)配合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EGCG-Cu(Ⅱ)配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了利用金属配合物作为探针测定痕量生物分子的方法。 结果表明:1.钙-Cu(Ⅱ)-牛血清蛋白(BSA)三元络合物的形成导致RLS强度和荧光强度的增大;同时引起电子吸收光谱强度的减小,594nm处吸收峰消失。对钙红-Cu(Ⅱ)络合物与BSA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钙-Cu(Ⅱ)络合物与BSA之间主要存在的是静电引力。 2.在实验室确定的优化条件下,RLS强度与BSA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75~10μg·mL-1,方法检出限为5.62×10-2μg·mL-1。 3.EGCG-Cu(Ⅱ)-核酸三元配合物的形成能导致荧光强度,RLS强度和电子吸收光谱的增大。对EGCG-Cu(Ⅱ)配合物与核酸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EGCG-Cu(Ⅱ)配合物与核酸之间主要存在的是插入作用和静电引力。 4.在实验室确定的优化条件下,小牛胸腺DNA(ctDNA),鱼精DNA(fsDNA),酵母RNA(yRN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10.0μg·mL-1,0.4~4.80μg·mL-1,0.4~17.5μg·mL-1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22μg·mL-1,0.15μg·mL-1,0.14μg·mL-1。
其他文献
细胞内的重要生理活性物质有很多,如钙,锌,铜,氧等。它们广泛分布于人体的细胞和体液之中,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胞内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与
纳米材料独特的结构赋予其量子尺寸、小尺寸和宏观量子隧道等特殊效应。发光金属纳米材料作为纳米材料的一个分支,由于具有合成简单、量子产率高、生物相容性好、不易光漂白
该文简要综述了化学发光抑制和增强作用的机理,并介绍了化学发光抑制分析和增强的分析应用,就目前对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化学发光分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针对抑制和增强的机
通过等离激元催化反应,对硝基苯硫酚(PNTP)可转化为偶氮化合物对巯基偶氮苯(DMAB),亦可发生电化学还原,生成对氨基苯硫酚(PATP)。两种反应往往同时进行,难以分解,因此亟待通过反应调控进而深入解析反应机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探究表面反应的有力工具之一,本论文利用SERS从反应调控角度出发,研究PNTP的表面等离激元催化和电化学还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索了Au纳米粒子单层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