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配合物与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损伤DNA从而引起细胞的变异;同样金属配合物又可以用于治疗和诊断疾病。因此,研究金属配合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机理和改进生物分子的分析方法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临床检验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荧光,共振光以及紫外光谱研究了钙红-Cu(Ⅱ)配合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EGCG-Cu(Ⅱ)配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了利用金属配合物作为探针测定痕量生物分子的方法。
结果表明:1.钙-Cu(Ⅱ)-牛血清蛋白(BSA)三元络合物的形成导致RLS强度和荧光强度的增大;同时引起电子吸收光谱强度的减小,594nm处吸收峰消失。对钙红-Cu(Ⅱ)络合物与BSA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钙-Cu(Ⅱ)络合物与BSA之间主要存在的是静电引力。
2.在实验室确定的优化条件下,RLS强度与BSA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75~10μg·mL-1,方法检出限为5.62×10-2μg·mL-1。
3.EGCG-Cu(Ⅱ)-核酸三元配合物的形成能导致荧光强度,RLS强度和电子吸收光谱的增大。对EGCG-Cu(Ⅱ)配合物与核酸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EGCG-Cu(Ⅱ)配合物与核酸之间主要存在的是插入作用和静电引力。
4.在实验室确定的优化条件下,小牛胸腺DNA(ctDNA),鱼精DNA(fsDNA),酵母RNA(yRN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10.0μg·mL-1,0.4~4.80μg·mL-1,0.4~17.5μg·mL-1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22μg·mL-1,0.15μg·mL-1,0.14μg·m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