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和探讨如何建设民族新文学和民族新文化的问题。在戏剧方面,他虽然没留下什么煌煌巨著,也没有写过系统的戏剧理论文章,但他在提倡和发扬现代戏剧艺术方面作过大量的工作。而且无论对于传统戏曲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还是对于现代话剧借鉴和发展等戏剧文化的宏观把握,鲁迅都有着极为深邃的眼光和卓越的识见。系统地考察鲁迅的戏剧文化活动,透彻地分析鲁迅戏剧文化观的内容和特征,准确地把握鲁迅戏剧文化观的价值,无论是对于进一步丰富鲁迅研究的内容,还是对当代戏剧发展的启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鲁迅的戏剧文化观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就是力求在充分吸收现有的鲁迅与戏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全面考察鲁迅的戏剧文化活动,梳理鲁迅对戏剧的观点和见解,深入系统地阐述他的戏剧文化观。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第一章为总论。本章对鲁迅的戏剧活动进行了充分的梳理,并对鲁迅的戏剧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作宏观整体性的考察,力求对其开放性、反思性和直面现实的性质特征进行系统全面的把握。鲁迅对戏剧艺术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对戏剧艺术的思考也是全面深入的。他的戏剧文化观主要包括他对戏曲的批判和继承、话剧的借鉴和发展以及戏剧的功用等问题的思考与见解。鲁迅对戏剧艺术的思考,不仅涉及到戏剧与时代现实、戏剧与社会人生的戏剧功能问题,他更触及到戏剧的审美内涵与戏剧的艺术本体问题。在他的戏剧文化观中,尤其是他那种“拿来主义”的开放气魄,批判反思的精神和直面现实的勇气是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和认真总结的。分论部分包括第二、三、四几章。第二章,主要从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来探讨鲁迅怎样对待传统戏曲的问题,以及如何让传统戏曲找到与新时代相结合的途径问题。首先,在如何对待传统戏曲的问题上,鲁迅一方面深入到传统文化的内核,探讨传统戏曲“大团圆”的成因和传统文人“十景病”的文化心理,从而揭露出传统戏曲“瞒”和“骗”的文化面目,另一方面他还针对传统戏曲的剧场、角色和脸谱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针砭。其次,鲁迅与其他旧戏的批评者有着很大的区别:鲁迅热爱和肯定反映人民群众思想和愿望的民间戏曲。在鲁迅看来,民间戏曲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其中不仅蕴涵着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且更寄予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这些都是值得继承和借鉴的中国戏曲的“固有之血脉”。同时,在探索传统戏曲与新时代相结合的途径问题时,鲁迅尖锐地指出了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走的是一条继续雅化的老路,其结果必然走向消亡。鲁迅认为戏曲的生命就在于与时代与人民共命运,反映人民的愿望和审美要求。只有保持与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传统戏曲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第三章,主要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鲁迅对如何汲取西方现代戏剧的精髓以及如何建设中国现代话剧的意见。对于外国戏剧作家的介绍,鲁迅主要介绍过莎士比亚、易卜生、萧伯纳。在戏剧的翻译方面,鲁迅翻译的戏剧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翻译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引进新的思潮,转变国内的弊病。这样他对戏剧的翻译介绍,在取材上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即绝不随波逐流,迎合世俗口味,更不任人抛来,仰人鼻息,而是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脑髓,自己来拿。对于现代话剧的建设与发展,鲁迅一方面对现代戏剧的提倡和发展做过大量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建设什么样的话剧也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总之,鲁迅在强调戏剧“启蒙”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并没有过分的夸大,而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现代人情感的为人生的戏剧观。他十分重视戏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坚持戏剧家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戏剧作品,要求用戏剧舞台上鲜活的艺术形象发挥感人的魅力。第四章,主要从戏剧文化功能的角度探讨鲁迅的悲、喜剧观念的美学思想,也即是鲁迅是如何看待戏剧的“文”与“用”的关系,怎样处理戏剧与社会现实、戏剧与人生价值之间的关系。在戏剧的观念中,其核心问题就是戏剧“是什么”和戏剧“干什么”的问题。前者关系到戏剧的样式问题和“本体”问题,后者关系到戏剧的“功能”问题。在鲁迅看来,作为文化之重要部门的戏剧,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必须直面人生,表现人的个性,推动思想解放,以担负起批判现实与文化启蒙的新的历史使命。所以鲁迅不仅对现代悲剧、喜剧作出了科学的定义,而且分别赋予悲剧和喜剧以明确的社会功能。可以说,关注社会人生,强调现实主义精神,保持与时代、与生活的亲切联系是鲁迅悲、喜剧观念最基本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