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英国左翼剧作家爱德华·邦德的戏剧因惯用暴力书写而独具一格,他的戏剧具有情节的暴力性、内涵的悲剧性和主题上的人性反思诉求。本论文以对邦德作品的历时研究为基本方略,意在探究邦德戏剧中人性书写思想的变化过程和意义所在。在厘定邦德人性观的基础上,论文通过以《战争三部曲》为界,将邦德暴力戏剧分为“理性剧场”阶段和“戏剧事件剧场”阶段,并对这两类戏剧的缘起、特点和艺术诉求展开论述,用以作为后文解读文本的理论铺垫。在文本研究的过程中,论文依次解读两个阶段共十部代表作,系统考辨理性剧场和戏剧事件剧场所含蕴的不同人性书写思想。邦德的人性观是将人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进行思考的结果,其本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其内涵为“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做人之责任的担当”,而不是传统主流人性观所论的“人之本质属性”。邦德人性观与传统主流人性观的区别是“做人之标准”与“人之本性”的区别,即‘’humanness"与"humanity"的区别。鉴于邦德把人性理解为做人的标准,便可以通过戏剧对其进行诠释。换言之,戏剧可以拷问人性——展示戏剧人物是否为人,也可以建构人性——展示戏剧人物立人的过程。在文本研究阶段,第三、四章以《被拯救》、《李尔》两部经典再写剧和《赢了》、《清晨》两部历史剧为例,从中辨识邦德理性剧场向外鞭挞现实的同时向内拷问人性的艺术诉求;第五、六章以《战争三部曲》和《椅子三部曲》为例,分析论证“极端境遇下的抉择”这一戏剧事件剧场的根本艺术特征及其重建人性的艺术诉求。在戏剧事件剧场中,通过书写恶托邦中的邦德式英雄为捍卫人性正义的价值理性而行的自我牺牲,邦德用对人性正义的信心展示出“在人性受到极度挑战的环境下可以立人”的可能。论文结论认为,邦德是一个借暴力书写人性而自成一家的异数。他的早期理性剧场通过经典再写与历史重读拷问人性,后期戏剧事件剧场则以一系列向死而生的未来叙事重建人性。在“以问题剧拷问人性何在”向“以答案剧展示人性重建”转变的过程中,邦德戏剧看似挑战观众视听觉的惊悚秀,实则在现实、历史与未来中不断追问何以为人。他在重新界定戏剧使命的同时恢复了戏剧与现实的清新关联,是对当今人性危机的审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