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随后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由此展开了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缺陷的讨论。学术界和实务界普遍认识到导致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在于美元一元独大的国际货币格局具有严重的内生性缺陷,具有不稳定性。本次金融危机也让各界看到“特里芬”难题的真实存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十分紧迫,因此,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高涨,积极寻求其它货币发挥国际货币功能,以此来制衡、约束和配合美元的国际货币功能发挥。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还未完全开放,在国际储备中未有一席之地,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交易较少,以人民币交易的国际金融资产比例较低。与此同时,我国持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时刻承担着美元贬值的风险。在各种契机之下,2009年7月1日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为标志的人民币国际化开始从制度层面推进。 目前,世界上的国际货币形成包括三种主要的路径,其一是“日元模式”、其二是“美元模式”、其三是“欧元模式”,英镑国际化讨论较少。我国目前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国内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利率管制,汇率制度也有待完善,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如何推进,采用国际上哪种货币国际化路径是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德国马克国际化进行经验分析,从马克国际化路径选择角度探讨:马克走欧元国际化的道路以最终实现本国货币国际化路径与马克单独国际化相比的利与弊,从而总结经验,提出对人民币国际化有益的建议。 本文通过整理德国和欧洲的一些经济数据和金融政策,对马克是如何逐渐具备成为国际货币条件的历程进行了历史性经验研究。欧元成立后,马克由于德国的经济实力在欧元区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本文也将欧元成立后欧元的国际化看成是马克国际化的一种延续,进而也分析了欧元的国际化历程;在上述历程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本文转入马克国际化路径的探讨上,马克到底是以自身货币马克单独国际化还是以加入欧元区的形式进行国际化,这就需要对这两种形式进行一个利弊分析,这一分析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两种国际化路径各有利弊;但是总体来说马克加入欧元区后以欧元的形式进行国际化其国际化程度是加大了的,在国际货币的各项职能上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职能,这通过之后对比马克和欧元在储备职能、贸易结算职能和金融交易结算职能这几项国际货币职能的发挥上可以体现。 在分析德国对其货币国际化路径的选择时,其中很多利弊是无法量化的,因此本文选择与货币有关的两个层面“马克加入欧元区有利于其国际货币职能的发挥”和“马克加入欧元区存在一个协调成本”来进行两个实证模型的设定。实证研究第一个模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国经济总量、净出口对货币国际化有正的影响;一国货币波动率对其货币国际化有负的影响;实证研究第二个模型主要是验证欧债危机对欧元国际化的影响,最后得到的结论是马克加入欧元区是存在协调成本的。在对马克的国际化路径进行了具体的路径解析后,本文据此提出了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借鉴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