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加之我国市场发育并不成熟,企业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较高,市场信息非对称的壁垒阻碍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公平市场交易,增加了企业在市场上寻找新客户的难度,所以企业与具有战略合作关系的客户通过专用性投资而形成的供应链"关系型交易"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关系型交易的建立对缓解企业竞争压力、促进技术创新、分享信息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部分企业严重依赖于关键客户,从而破坏了供应链上下游关系的稳定性,引发企业诸多的潜在风险,如企业利益被大客户侵占,大客户流失会引发大量坏账风险,甚至资金断裂风险等等。面对关键客户资源对企业的重要影响以及"大客户依赖"问题可能引发的巨大风险,企业如何通过适当的财务手段来协调关键客户关系以及抵御客户集中风险成为企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目前"关系型交易"较为普遍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企业与关键客户间的关系型交易对财务柔性决策的影响效应以及经济后果等相关问题。全文分八章展开讨论:第1章,绪论。第2章,文献综述。分别就财务柔性相关文献以及供应链关系型交易相关文献进行文献梳理及研究述评。第3章,理论基础。主要梳理了解释供应链关系的相关理论,为进一步研究关系型交易奠定理论基础。第4章,关系型交易与财务柔性储备动机。主要从关系型交易对企业的作用机理出发,提出关系型交易影响企业财务柔性决策的内在机理和具体路径,进而提出基于关系型交易的财务柔性储备动机。第5章,关系型交易对财务柔性决策的经济后果的影响。主要研究关系型交易对财务柔性决策的竞争效应以及价值效应的影响。第6章,关系型交易与财务柔性决策关系的外部制度因素调节效应。主要研究外部制度环境因素,包括产权性质、地区制度环境因素对关系型交易与财务柔性决策关系的调节作用。第7章,关系型交易与财务柔性决策的内部治理因素调节效应。主要研究公司治理因素对关系型交易与财务柔性决策关系的调节作用。第8章,研究结论及展望。主要归纳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分别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政策建议,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本文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随着企业关系型交易程度的增加,企业储备财务柔性一方面有利于对客户实施"可置信承诺",缓解客户对合作风险的担心,深化企业间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预防因对"关键客户依赖"所引发的潜在风险。因此,随着企业关系型交易程度的增加,企业会处于承诺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而储备更多的财务柔性。进一步,基于关系专用性投资特征来辨别财务柔性储备动机后发现,企业储备现金柔性主要基于预防性动机,而储备负债融资柔性主要基于承诺性动机。第二,从财务柔性决策的竞争效应来看,企业储备财务柔性有利于促进市场业绩的增长,具有市场竞争的战略效应。但随着企业对关系型交易依赖程度的增加,其财务柔性决策的竞争效应会进一步被弱化。从财务柔性的价值效应来看,企业储备财务柔性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但进一步考虑关系型交易的影响后发现,仅在关系型交易程度低且财务柔性水平较多的企业中,其财务柔性决策能够对企业发挥价值增值的作用。第三,从外部制度环境调节因素来看,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而言,因关系型交易而储备财务柔性的动机更加强烈。但在制度环境较为完善的地区,非国有企业因关系型交易而保持财务柔性的动机显著降低,而国有企业该动机变化不明显。从内部公司治理调节因素来看,企业的公司治理环境越完善,越有利于弱化关系型交易与财务柔性决策的正向相关关系。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为财务柔性相关文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考察关系型交易对财务柔性决策的影响效应,有别于以往文献多集中于宏观环境或微观企业角度对财务柔性决策的研究,尝试通过交叉学科的研究为财务柔性决策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路径,丰富了非财务利益相关者与财务会计交叉研究的文献。第二,拓宽了非财务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路径的研究思路。已有研究侧重于客户的关系资本性,而忽略其关系风险性。本研究综合这两种特质,深度解析财务柔性决策在协调供应链关系时发挥的作用以及不同实现途径的作用差异,拓宽了非财务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路径的研究思路。第三,丰富了财务决策决策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目前从供应链上下游关系角度考察财务决策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较为匮乏,从而忽略了财务行为经济后果的实现条件。本文通过关系型交易对财务柔性的竞争效应和价值效应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发现关系型交易会弱化财务柔性决策的经济效应,丰富了财务柔性决策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最后,揭示了关系型交易对财务柔性决策影响效应的制度条件。基于中国这种"关系型社会"的转型经济背景,深度解析制度环境和治理环境对关系型交易与财务柔性决策关系的调节作用,发现制度环境以及治理环境的优化对降低关系型交易的负面效应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揭示上述影响的企业内外部的制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