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因《刑法》第225条第4项——兜底条款的存在,非法经营罪被视为我国《刑法》中典型的“口袋罪”。而由于兜底条款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学界也有观点认为其适用范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当扩张之势。至于是否如此,则需要借助能反映兜底条款司法适用状况的司法判决进行评价。依据《刑法》第225条之规定,行为能否构成非法经营罪首先受制于“违反国家规定”和“情节严重”这两大要件,其二者同为影响兜底条款适用的先决要素。因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刑法》第225条第4项——兜底条款的存在,非法经营罪被视为我国《刑法》中典型的“口袋罪”。而由于兜底条款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学界也有观点认为其适用范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当扩张之势。至于是否如此,则需要借助能反映兜底条款司法适用状况的司法判决进行评价。依据《刑法》第225条之规定,行为能否构成非法经营罪首先受制于“违反国家规定”和“情节严重”这两大要件,其二者同为影响兜底条款适用的先决要素。因此,就外在形式而言,厘清判决书对“违反国家规定”“情节严重”的认定状况是考察实践中有无不当扩张适用兜底条款所必需。根据646份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判决书的反馈,兜底条款所涉非法经营行为诸多,其中多数行为入罪于法有据。但是,仍有部分司法判决在定罪时对相关前置性国家规定、司法解释以及刑法条款等定罪依据的论证与引用存有疏漏。具体而言,实践中适用兜底条款定罪存在前置依据体现欠缺、程序制度落实失位、刑事依据援引失范、偏离非法经营罪入罪要件等形式上与实体上的问题,这也表明兜底条款在实践中有被异化适用,其适用范围出现不当扩张。为此,司法实践中适用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进行定罪,有必要严格贯彻罪刑法定原则,重视刑法谦抑性的价值指引,以出罪化思维优先,强化刑法解释的限定功能等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运用入罪推理逻辑,明示“违反国家规定”,阐明定罪情节要素以及落实司法请示制度的具体方法,合理认定“其他非法经营行为”,严格限制兜底条款的适用范围,谨防兜底条款被异化扩张。
其他文献
劳动课程有利于农村小学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也有利于农村小学积极应对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永福县第二明德小学利用地方地理优势,开发设计了“罗汉果种植”综合劳动主题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田园实践、过程观察、分享感悟”四个环节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从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设计背景、劳动课程资源整合、劳动日常化观念渗透、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等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德育进行了实践性探
认缴资本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市场投资的更加活跃,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一元公司、天价公司等。在完全认缴制下,未实缴出资的股东在约定期限届满前转让全部股权给第三人,是属于法律允许的范畴。但是,在实际转让股权中产生的资本充实责任承担法律适用问题却频发,引起了学理界的讨论。股东出资会对公司资本充实情况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债权人利益实现情况。如何界定未实缴出资股权转让后的资本充实责任承担问题,因会直接影响到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教育。在“双减”及新时代劳动教育大变革的双重背景下,吴忠市利通区第十三小学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找准学校劳动教育要素,构建“以常规课程为主要依托,以‘红领巾开心农场’为实践基地,以劳动名师工作室为辐射引领,以家校共育为着力抓手,以特色活动为外延拓展”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学习和劳动实践体验中,领悟和感受劳动的
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网络餐饮平台作为一种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发展的新业态经济,国家对其采取一种较为包容宽松的监管策略,随着网络餐饮平台的不断发展,对传统行政监管带来的挑战也逐渐增大,行政机关寄希望于网络餐饮平台进行自我规制,网络餐饮平台自我规制具有法律法规的赋权、社会公共福祉的追求、专业技术水平的优势三方面的现实动因,亦存在合作治理理论、回应性法、反身法理论作为平台自我规制的正当性基础。由此
我国现阶段的行政活动大多是由一系列多阶段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行政行为组成,一个行政行为的做出,需要以另一个或多个行政行为为基础或前提,由此产生了“关联行政行为”的概念,吸引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在行政诉讼中,关联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对于合理的处理行政纠纷,实现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救济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有助于监督阶段性行政活动,健全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审查体系。同时,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发展
自“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确立以来,醉酒驾驶入罪入刑在司法适用中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果,伴随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也引发广泛争议。醉酒驾驶入罪,极大程度上维护了公共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大了打击醉酒驾驶行为的力度。然而,随着醉酒驾驶入罪司法实践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醉酒驾驶是否一律入罪、醉酒驾驶能否适用但书规定、醉酒驾驶如何适用《刑法》第十三条“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予以出罪,等。上述问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发布《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第12条规定民事法律规范可以适用于行政协议,但没有明确规定审查规则的标准、适用哪些民事法律规范,对于如何适用民事法律规范也没有提及,从而在实践中导致法官部分法官出现审查逻辑混乱、审查规则不统一以及“同案不同判”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当从理论基础论证民事法律规范适用行政协议具有正当性与必要性。溯源学说,公私法二元论推动
<正>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面对新时期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的种种因素影响,教师负有更多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发生心理障碍的教师事件屡见不鲜,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在新时
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作为重要角色之一的金融市场新领域如火如荼,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进行贷款融资,顺应时代新态势。但与此同时,也会滋生不法分子投机取巧,采取各式各样的欺骗手段获得金融机构贷款,该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内外勾结共同骗取贷款的共同犯罪形式屡屡发生,其特点有手段机诈、不易被发觉、成功率极高,对金融行业未来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家经济的运转造
近年来我国大量运用刑法手段对金融违法行为作出积极的回应与广泛的介入,现行金融刑法规制范围处于不断扩大化的态势。在规范事实与内在机理双重透视的基础之下,可以发现现行金融刑法规制范围虽大体合理,但存在局部过度犯罪化的问题:其一是秩序法益泛化导致犯罪标准的模糊化;二是忽视金融消费者而导致的入罪方向片面化;三是刑事治理优先的思维导致刑法过度干预化问题。因此,对当前金融刑法的无序扩张现状有进一步反思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