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小茴香果实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小茴香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和临床研究概况做了简要综述。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硅胶柱层析法等,从小茴香中分离得到了化合物Ⅰ、Ⅱ、Ⅲ和蜡状物Ⅰ、Ⅱ。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测定(IR、1H-NMR、13C-NMR、1H-1HCOSY、DEPT、gHMBC、gHMQC),确定化合物Ⅰ为15-二十九烷酮(C29H58O)。化合物Ⅱ、Ⅲ推断为含有醛基的长链酯类化合物。蜡状物Ⅰ、Ⅱ经GC/MS 联用分析是烷烃类化合物。通过GC/MS 联用分析了小茴香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分离出17 个峰,鉴定出了13 个化合物,占所测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6.5%。其中主要成分是反式茴香脑(81.81%),α-水芹烯(4.15%)、爱草脑(3.52%)等。同时,对其抑菌作用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选四种菌种的生长均明显受到了抑制,说明小茴香挥发性物质对G+菌和G—菌都能起到抑制作用,是一种抑菌谱较广的物质(对G+菌的抑制效力比G—菌更为显著)。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枯草芽孢杆菌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最差。研究结果还发现,样品用乙醚稀释后能加强其抑菌作用。采用GC/MS 联用分析了a(直接甲酯化法)和b(快速酯交换法)两种甲酯化方法得到的小茴香脂肪酸成分。甲酯化方法a 共测出8 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棕榈酸(33.39%)、十六碳一烯酸(3.25%)、十八碳一烯酸(50.31%);甲酯化方法b 共测出9 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棕榈酸(34.78%)、硬脂酸(3.00%)、十八碳一烯酸(56.59%)。对此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采用方法b 所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方法a 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