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美国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塞林格于1951年完成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该小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为那个时代美国青少年代表的作品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在面临从童年到成年转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孤寂、挫败、失落与疏离。本文以弗洛伊德结构模型为理论框架,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研究霍尔顿这一人物形象。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与个性很大程度上是人们难以意识到的心理力量的体现(弗洛伊德23)。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结构模型理论分析霍尔顿的性格结构,即霍尔顿的本我、自我、超我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霍尔顿的自我在协调其本我与超我的关系时作用较小,与本我相比他的思想更倾向于被超我控制。霍尔顿竭力在成人世界中寻求身份与地位,体现在他在童年与成年之间的挣扎、对未来生活方向的不确定、身份获取与认同性扩散间的矛盾及其身份探索的失败。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霍尔顿在纯真的童年世界与充满复杂的成人世界中艰难行进。他成长的过程是缓慢且痛苦的,因其未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获取成年人的身份。作者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析本篇小说主人公作为灵魂守望者的形象。霍尔顿的心理危机是因其与虚伪世界的疏远及学校、家庭教育的失败引起的。霍尔顿通过聋哑人的幻想和麦田里守望者的幻想来追寻纯净的灵魂。然而,霍尔顿的悲剧在于他本身并没有形成能够取代他所认为的虚伪成年人世界中的价值理念体系。既无法过有意义的生活也无法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霍尔顿注定会向社会妥协。最终,霍尔顿通过爱的力量及自身顿悟重塑身份。本文第一章介绍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洛伊德结构模型理论等背景信息;第二章探讨了霍尔顿的性格特征以及其对于自身身份的探求;第三章从心理分析的角度了探索了作为灵魂守望者的霍尔顿的人生经历,经历的困惑和最终的妥协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