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进,使得中国资本市场步入全流通时代,市值成为衡量上市公司价值的新标杆,而对市值管理的研究也随之日趋升温。2014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因此无论是机构还是上市企业,都必须重视市值管理。我国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重点分布在对国家安全和民生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核心领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市值需要管理的理念更应该得到其管理层的理解和认同,促使他们付诸行动。此外,自从“掏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被提及以来,大股东掏空及其后果在公司治理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也已涌现出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学术领域鲜有专门从大股东财务困境角度研究其对掏空的影响,大多是基于被掏空方(上市公司)视角去间接推断掏空方(大股东)的动机,而只有大股东自身的财务和经营状况才能更客观、准确地反映掏空方的动机。然而,非上市大股东财务数据的缺失又使得对大股东自身财务和经营状况的研究举步维艰。对掏空方特征关注的缺乏,大大限制了大股东掏空行为相关文献的解释力。现有文献显示,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而对大股东掏空行为所做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法律和公司治理视角,市值管理视角下仅有极少数文献对利益侵占问题做了研究,对大股东财务困境、市值管理和掏空行为三者关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相关文献还十分匮乏。结合上述背景,本文分别依据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和价值管理理论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与判断,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随后通过实证研究,选取我国中央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首先证实了大股东财务困境与其掏空行为存在正相关性;其次,采用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用各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来衡量市值管理效果,并将其作为调节变量,代入实证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市值管理有助于抑制央企大股东在财务困境下的掏空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定的治理作用。文章基于央企大股东的财务状况这一独特视角刻画其掏空动机,丰富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并提供了市值管理会给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切身利益带来影响的直接证据,证明了在面临财务困境这一非正常情况下,市值管理对于央企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相关实证研究,为降低大股东的资金占用,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就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上市公司应充分运用资本运作手段和有效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这两种手段,提高市值管理水平,从而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2)监管层应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市值管理披露机制和相应的惩罚机制,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3)上市公司应当抓住国企改革这一重大机遇,积极转型,推进市场化的人才选聘,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在制度下做好市值管理工作,把市值管理列入考核指标,科学规范化地推动市值管理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