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库区是我国柑橘种植的最适宜生态区之一。目前,库区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柑橘产业已成为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的支柱产业,是库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果业”。但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不少问题:种植面积广,但分布零星;柑橘园土层浅薄,土壤中岩块多,熟化度低;土壤中CaCO3含量高,pH值偏大;土壤水土保持能力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等,严重阻碍了柑橘产业发展空间。其主要原因是在以往的开发中,多数按照农民自己的意愿去种植或者靠行政安排,一味追求规模效益,而对缺乏农艺、园艺技术的指导,对种植地域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合理的建设。因此,为改良柑橘园艺技术,从建园角度出发,采取水土保持和合理的地力提升及排灌工程措施来加强生态柑橘园建设,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能有效控制和减少库区水七流失,对实现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现代土壤工程的研究均处于经验阶段,因此,有必要加强现代土壤工程设计和实施的量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研究。本文以万州区甘宁镇中屯、牌楼村与忠县花桥镇师联、显周村两个研究区为例,针对三峡库区柑橘生长特点、岩层类型、地形条件、土壤特点等,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工程性质、地形条件与柑橘园布局、规划设计的关系,提出基于三峡库区柑橘园建设的工程技术及平整方案,以期为三峡库区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壤条件的柑橘园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方法指导和技术支撑。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旱地柑橘园规划的制定首先依据研究区的地形地貌情况进行的。本文将坡度划分为0°-6°,6°-15°,15°-20°,大于25°四级坡度分级标准,提取研究区的坡度分区图,选定规划区域,种植田块的布置6°以下的旱地不修筑水平梯田,6°~25°的旱地修筑水平梯田,田块布置采取“等高不等宽,随弯就势”原则,梯田宽应不低于3m,相邻两旱地地块之间的高差应小于2m。其次旱地柑橘园主要存在的排灌问题及道路规划问题,排水沟的布置应依托天然河沟和承泄区,修建与田问主排水沟、积水区相通的主干排洪沟以排除田块内外多余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同时根据坡面汇水,沿等高线设置汇入主干排洪沟。田问道路的规划应该主干道设在丘陵的底部,穿过主要的丘陵分布区,由主干道接出来的支路与各个主要的丘陵连接。旱地柑橘园设计主要针对改土设计与田块设计两个部分。本文分析了研究区岩层、坡度、十壤厚度及养分4个因素,探讨了柑橘园改土及田面设计方案。研究区坡脚、坡中、坡顶平均厚度分别为61 cm、46cm和20cm。通过基于ArcGIS软件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建立岩层分布图,对于达不到80cm有效土层厚度的区域,多在坡中或坡顶部,采用爆破的方式进行改土,通过对土壤各层次的养分分析,研究区土壤大量元素N、P、K养分缺乏情况非常严重,并随土壤层次的深入而增加。所以爆破之后应该填入缺乏的矿物肥料,以满足柑橘生长需要。平整后的梯田地块宽度一般为3-12m,坡度越小,田块越宽;坡度越大,田块越窄这样,在三峡库区丘陵山区,既能适应柑橘定植的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十方量和需功量。(2)水田柑橘园规划的制定首先应着重考虑土壤性质对柑橘根系排水的影响。种植田块布设以现有田块为基础,设置田块长边方向大致沿等高线方向。排水系统主要针对柑橘园的田间排水,将主排水沟垂直等高线设置,田间排水沟沿种植田块方向布设,在容易积水的地块修建土质的背沟和箱沟以排除田间积水。对于坡度较缓的水田柑橘园的道路工程建设,除了考虑现有道路网体系布局外,主干道一般从柑橘园中部穿过。在主干道上每隔200~400m没—支路与主干道垂直相交。在水田柑橘园设计中,本文分别对研究区挖取30个土壤剖面进行土壤层次的调查。水田区域土层较为深厚,多在80cm以上。但是除了耕作层约20cm的土壤较为疏松外,耕作层以下的土壤都为紧实,易形成集水坑,致使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过大,氧气供应不足,根系生长不良,甚至烂根死树。所以,在设计改土时,要根据柑橘根系的生长情况,局部打穿紧实土壤。另外,通过对研究区土壤各层次的养分分析,研究区土壤大量元素N、P、K养分缺乏情况非常严重,并随土壤层次的深入而增加,在柑橘园的改土中应补充相应矿物肥料。本文从建园角度出发,针对三峡库区柑橘生长特点、岩层类型、地形条件、土壤特点等,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工程性质、地形条件与柑橘园布局、规划设计的关系,可以为三峡库区旱地及水田柑橘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但是在工程理论探讨和布局差异性分析方面不够完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总结出重庆丘陵区不同区域类型的柑橘园规划设计的普遍规律。三峡库区复杂的区域条件决定了梯田工程优化设计参数确定地难度,还需依据实践情况开展大量的坡耕地整治工程设计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