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融合对亲群体以及合作行为的影响——责任感和无懈可击感的中介作用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将自己归类于不同的群体,由于群体身份不同,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其中,人们对群体产生的认同融合和亲群体行为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目前国内有关认同融合的研究稍显不足,因此本研究在现有文献与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了个体的认同融合程度与亲群体行为以及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了责任感和无懈可击感的中介作用模型。研究选取了山东省内综合性大学的在校大学生(N=378, M=20. 57, SD=1. 54)作为被试进行调查,首先,使用图片测量法和言语测量法两种不同的方法测量被试的认同程度。其次,研究根据真实生活情境对传统电车难题进行了改编,通过此范式研究被试的亲群体行为,并采用公共物品范式(PGG)对对融合个体的群体合作行为倾向进行了调查。最后,在研究个体认同融合程度对其亲群体以及合作行为影响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测量了个体的责任感和无懈可击感,并验证了这两者在该影响机制中的中介作用模型。研究发现:1.个体的认同融合程度能够显著预测他们的内群体自我牺牲行为以及合作行为。与低认同融合的个体相比,与自己所在群体高度融合的个体更愿意为群体及群体成员做出牺牲,他们也有更为明显的合作行为倾向。1.当认同融合程度预测个体的自我牺牲行为时,责任感和无懈可击感在其中起中介作用。2.当认同融合预测个体合作行为倾向时,责任感和无懈可击感在其中也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证明了认同融合理论以及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并对先前研究者们的研究进行了验证:即认同融合程度不同的个体在极端亲群体行为中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与非融合个体相比,融合个体为自己所在内群体做出牺牲的意愿更强烈。这种倾向在亲群体行为和内群体合作行为中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研究也进一步探索了认同融合对亲群体行为的预测作用机制,对责任感和无懈可击感的中介作用进行了验证。
其他文献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近年来由于社会对教师岗位的期待值日益增高,教师感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重,其职业认同及工作满意度的现状也在发生着改变,这既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与职业
本研究选取了感知教师支持、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压力应对策略三个变量,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牡丹江第十六中学、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654名学生进行调查,经筛选得到有效数据620份,进行
锁相环技术是并网变流器的核心技术之一。针对传统单相同步旋转坐标系锁相环在畸变电网下锁相精度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的高精度锁相环技术。基于DFT的锁
匪戾气是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变革史中形成的以暴力手段颠覆现有制度的具有破坏性质的人格。它的核心内涵是恨与破坏,具有匪戾气的人无视规则,破坏现有的制度,却又不具备建设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