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误诊原因,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阿米巴角膜炎患者棘阿米巴在角膜内的特点,探讨临床分期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山东省眼科医院和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58例(58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患者误诊疾病、发病诱因、眼部临床表现、就诊医院、所行辅助检查等分析误诊原因。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阿米巴角膜炎患者行药物治疗前后在角膜内的阿米巴包囊大小、形态、分布、密度、排列的改变。根据发病时间、病灶的大小及是否累及角膜缘,同时利用角膜OCT检测病灶的深度,将患者分为初期、中期、晚期。通过三期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手术治疗的情况,对不同的临床分期与治疗转归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58例患者中52例于首诊医院误诊,误诊疾病依次为病毒性角膜炎21例(占36.2%)、细菌性角膜炎10例(占17.2%)、真菌性角膜炎8例(占13.8%)。发病诱因除27例无明显诱因外,其余31例患者均有各种角膜外伤史。患者眼部临床表现在早期未有典型的特点。仅30例患者角膜表现出典型环状浸润,占54.5%。首诊医院为省级综合医院的误诊率为28.6%,县市级医院的误诊率为98%。未于首诊医院确诊的患者,再就诊我院后仅5例未能在入院时确诊,误诊率为9.6%,入院后反复复查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角膜刮片等得到确诊。2、药物治疗前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阿米巴包囊的直径的大小为5μm~20μm,同一患者包囊的大小均一;包囊囊壁内结构以规则圆形最多,还可表现为一些不规则形状;包囊成簇或成串珠状排列在角膜基质同一平面,包囊间距大致相同。药物治愈的部分患者(7例)包囊的密度逐渐减小,形态逐渐不规则,核的强反光减弱,部分患者(3例)药物治疗2周后包囊密度反而增大;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包囊的密度无减小。3、初期患者早期确诊并行抗阿米巴药物治疗11例,药物治愈8例,治愈率为72.7%,溃疡浸润面积减小后择期行板层角膜移植术1例。中期患者33例,药物治愈2例,治愈率为6.0%,行角膜移植术而治愈27例,占81.8%。7例晚期患者2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而治愈,5例在治疗过程中病灶向巩膜或感染至玻璃体而无法保存眼球行眼内容剜除术。结论:棘阿米巴角膜炎因眼部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发病率相对较低且对其认识的欠缺,以及特异性辅助检查手段在县市级医院较难开展,导致其误诊率较高。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诊断、指导用药具有重要作用。初期患者通过药物尚可有效的治愈,但中期患者对药物不敏感则需适时行角膜移植术以控制感染并提高视力,晚期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