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经济正走向新常态,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中国与东盟倡导互惠互利原则,对双边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十分重视,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而努力。中国与东盟国家均享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淡水资源,水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分支之一,发展双边水产品贸易是十分贴合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形势需要的。作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水产品贸易值得被双边国家共同重视。纵观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历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与东盟持续开展水产品的贸易合作。在“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背景下,中国把握经济新形势,逐步实现了与东盟的水产品贸易比重递增、贸易份额提高的初步转型。从长期看,水产品双边贸易以贸易额持续增长的态势逐步发展,中国与东盟其中几个重点国家的贸易额时高时低。从短期看,总体增长率不稳定而出现波动迹象,贸易市场和贸易品种不合理。本文针对贸易的波动性增长,着重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首先依据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入世、双边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影响双边贸易的重大事件,将1996至2013年划分为五个阶段,以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为研究方法,采用UN COMTRADE中国与东盟国家水产品贸易数据做双边贸易波动性增长的内在效应研究,分别将就出口和进口贸易做需求规模效应、贸易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的横向截面分析,再纵向比较各个效应的主次贡献率,发现包括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在内的贸易结构贡献率在进出口贸易中表现较弱。然后结合其他可能,通过扩展的引力模型探讨外部原因,实证结果显示经济水平、地理区位、人口数量、汇率浮动、关税水平以及非关税壁垒等这些因素均属影响波动性增长的外在条件。还以现实市场为视角,通过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东盟进口水产品的因素调研,进行微观个体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说明包含价格、安全性、品种多样化是消费者的主观考虑,但也不乏家庭收入、食用偏好等因素的客观可能。文章最后联系当前形势,站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强调水产品贸易结构调整是今后转型升级中需要继续探索的重点,依托水产交易中心进一步把握消费者需求是实践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