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对牙周根向复位瓣术加以改良,在种植体周围附着龈不足的患者行种植二期手术的同期进行附着龈重建,观察短期内附着龈重建的效果并分析其对种植修复的意义,以期为口腔种植临床附着龈不足患者的软组织处理提供实验依据和新的方案。方法:1.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种植治疗的患者中选择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纳入需行种植二期手术同期附着龈重建的患者8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20-61岁(平均40.6岁),共10个位点。患者所采用的种植系统均为Ankylos。2.术前检查种植部位颊侧角化龈、前庭沟及系带附着情况,测量记录有效角化牙龈宽度。3.局麻下在种植部位颊侧作保留龈乳头梯形切口。嵴顶切口应略偏舌(腭)侧并使切口的颊舌(腭)侧均有角化牙龈;近远中附加切口不切透骨膜,延伸至邻牙并越过膜龈联合,根据实际需要可达前庭沟底。用尖锐刀片剥离牙龈及粘膜翻半厚瓣,注意保留骨膜及其表面部分结缔组织,剥离骨膜上肌纤维。将粘膜瓣向前庭沟方向滑行,使游离端角化牙龈根向复位至邻牙正常膜龈联合根方,并用可吸收线将其缝合于骨膜固定,然后缝合近远中附加切口。附着龈重建的同期卸下种植体覆盖螺丝,依据牙龈厚度安放相应穿龈高度的Ankylos愈合基台。用生理盐水纱布轻轻按压粘膜瓣使下方的血液流出,术区覆以Voco牙周塞治剂。4.术后2周时复诊并制取印模,术后4周时行上部烤瓷冠修复,冠修复半年后复诊。在术后4周及修复半年后分别测量记录有效角化牙龈宽度,观察重建角化牙龈的健康状况及膜龈联合的位置。修复半年后,检查种植牙使用的情况并拍摄X线片,记录种植体的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及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5.采用SPSS18.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8例患者的10颗种植体进行了种植二期手术及同期附着龈重建术。术后2周时,除1颗种植体周围牙龈仍有炎症外,其余种植体周围牙龈愈合良好,并形成良好的软组织袖口。术后4周时形成正常的角化牙龈,膜龈联合的位置与邻牙处相协调。2.手术前后有效角化牙龈宽度采用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进行分析。术前平均为0.19±0.45mm,术后4周平均为2.60±0.47mm,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增加了2.41mm。修复半年后平均为2.64±0.53mmm,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后4周时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重建后的角化牙龈在冠修复半年后仍然保持稳定。3.修复半年后患者口腔卫生情况基本良好,所有种植体均保持稳定不松动,重建的角化牙龈无明显炎症并紧密贴合于烤瓷冠。改良菌斑指数较低,平均为0.70±0.82。探诊深度平均为1.80±0.36mm,无深牙周袋。出血指数平均为0.73±0.64,探诊出血位点占所有位点的百分比为23.3%。结论:1.在种植二期手术的同期采用改良的根向复位瓣术能有效增加牙冠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角化牙龈的宽度,重建附着龈,并恢复膜龈联合的正常位置,是一种较好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处理的方式。2.在患者口腔卫生良好的情况下,种植牙的菌斑控制较好,重建的附着龈在短期内能够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