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作为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和宋明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心学”理论,在新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强化了儒学由孔、孟开创,而由宋代理学家发展了的,通过道德工夫践履以尽性至圣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本文从工夫论的角度,探讨其理论系统的教化内涵。第一章是对阳明本人作圣工夫历程及其工夫论形成过程的梳理。阳明的理论创造,主要源于他本人的作圣工夫历程。他早年即确定了学为圣人的志向,并在这一志向的范导下,经泛滥诸家之学,反复体验探求,而在龙场悟得圣人之道。龙场悟道解决了阳明于立身成德问题上的困惑,亦奠定了其“心学”理论的基础。龙场以后,阳明为学益深而持论益精。他晚年提出的致良知说,既标志着他在为学上取得的又一次突破,也是他依据自己所悟用以为教的工夫理论的完善形态。第二章讨论阳明“心学”工夫论的归趣。人之德性本体的教养和实现,是阳明“心学”关注的核心问题。针对以知识求本体从而将本体对象化、形式化的倾向,阳明澄清本体与知识的区别,提出“心即性,性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等命题,明确人的至善本心才是道德、价值唯一真实可靠的来源,从而将工夫收归心性本体的涵养和转化,以此重现人存在的“真实”。这一心性的教养历程,是成己成物的过程,天下治平的外王理想亦在此过程中达致。第三章探讨实现德性本体教化的工夫进路问题。“道问学”与“尊德性”是传统的两种工夫进路,阳明基于自己为学和为教经历的体验,虽因强调在“心”上用功而在总体上倾向于“尊德性”一途,但基于具体实存的资质差异等原因而于“道问学”亦有所取。他晚年提出的致良知说和四句教,站在“心学”的立场综合提升了这两种进路。第四章是对几项实现德性教化的具体工夫的分析。德性的教化必然落实于具体的修养工夫来实现。阳明提及的具体的工夫有立志、静坐、事上磨练等。这些工夫各有侧重,然其要皆是在作圣志向和致良知头脑的统率下,去除私欲之蔽,澄明纯乎天理的本心全体。工夫修养之极致,是要达于动亦定、静亦定之静定的道德自由和形上超越之境。工夫的意义在于证显道德本体,实现人内在人格的教养和人性的化成;而人之由以实现心性教化的工夫,亦是本体自身的展开过程。本体与工夫合一于无限的生命流程中,这是阳明“心学”的理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