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点阵模式的Q开关红宝石激光(Q Switch Ruby Star Laser,QSRL)已成功应用于治疗色素沉着性疾病,氨甲环酸治疗色素性疾病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二者联合应用在治疗色素性疾病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Q开关红宝石激光的点阵模式联合外用氨甲环酸注射液对窄波紫外线诱导豚鼠皮肤色素沉着的影响,通过大体评估色素沉着变化、黑色素细胞数量、黑素颗粒表达,求证此法治疗色素沉着性疾病的有效性。 方法:健康花色豚鼠10只(清洁级),雌性,年龄1月-2月,豚鼠棕黄色皮肤脱毛,接受窄波紫外线(narrow band ultraviolet B,NB-UVB)照射,照射前调整焦距,使两个红色指示灯重合,照射剂量根据预实验结果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MED)及定为2MED,即900 mJ/cm2,每周照射1次,共3次,总剂量2700 mJ/cm2.造模成功区域,平均分为4组: A组:无治疗处理。 B组:氨甲环酸外用治疗:将氨甲环酸注射液稀释后(5ml/50ml),与激光治疗同步湿敷于相应组别,连续湿敷3天。 C组:点阵QSRL照射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光斑直径7mm、能量密度2.5 J/cm2,扫描一遍,激光治疗后立即将氨甲环酸注射液稀释后(5ml/50ml),连续湿敷3天,1周治疗1次,共2次。 D组:点阵QSRL治疗:光斑直径7mm、能量密度2.5 J/cm2,扫描一遍。 分别采用拍照大体评估色素沉着,各组同时取材,分别进行黑素细胞染色(Imokawa法)以及黑素颗粒染色(Masson-Fontana法),观察表皮色沉、黑色素细胞数量及黑素颗粒的改变,以明确其治疗效果及可能的机理。 结果: 1色素沉着变化 NB-UVB照射完成后,照射区域色素沉着均匀,稳定。 A组:未治疗组:色素沉着较模型有所减少,但较正常皮肤组织,仍可见较多色素沉着。 B组:氨甲环酸外用治疗:色素沉着较模型有所减少,但较正常皮肤组织,仍可见较多色素沉着。 C组:点阵QSRL照射联合氨甲环酸治疗:色素沉着较模型明显减少,与正常皮肤组织相似。 D组:点阵QSRL治疗:色素沉着较模型明显减少,与正常皮肤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 2黑色素细胞变化 2.1形态改变 正常皮肤黑色素细胞呈两极状,少数呈多极树枝状突起,胞体狭长,经紫外线照射后,黑色素细胞胞体增大变圆,树枝状树突增多,点阵QSRL治疗后,胞体有所减小,树枝状树突减少,未治疗组及氨甲环酸治疗组黑色素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 2.2数目改变 NB-UVB照射完成后,照射区域黑色素细胞数目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 A组:未治疗组:黑色素细胞数目较模型有有所减少,但较正常皮肤组织,数目仍为增加。 B组:氨甲环酸外用治疗:黑色素细胞数目较模型有所减少,但较正常皮肤组织,数目仍增加。 C组:点阵QSRL照射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黑色素细胞数目较模型明显减少,较正常皮肤组织数目偏多。 D组:点阵QSRL治疗:黑色素细胞数目较模型明显减少,较正常皮肤组织数目偏多。2.3黑色素颗粒变化 正常皮肤为表皮基底细胞和棘层偶见黑素颗粒,NB-UVB照射完成后,模型区域黑素颗粒显著增多,表皮全层密布黑素颗粒,并见较多黑素帽。 A组:未治疗组:黑色素颗粒较模型部分有所减少,基底细胞和棘层可见大量连续呈带状分布的黑素颗粒,部分仍为表皮全层密布黑素颗粒。 B组:氨甲环酸外用治疗:黑色素颗粒较模型部分有所减少,基底细胞和棘层可见大量连续呈带状分布的黑素颗粒,部分仍为表皮全层密布黑素颗粒。 C组:点阵QSRL照射联合氨甲环酸治疗:治疗2周后,黑色素颗粒较模型明显减少,较正常皮肤有所减少,但4周后,逐渐恢复,与正常皮肤接近。 D组:点阵QSRL治疗:治疗2周后,黑色素颗粒较模型明显减少,较正常皮肤有所减少,4周后,逐渐恢复,与正常皮肤接近。 通过各组色素沉着评分、黑色素细胞数量、黑色素颗粒面积占表皮面积百分比统计分析,低能量密度点阵QSRL可减少黑色素细胞数量、黑色素颗粒,有效治疗色素沉着(P<0.05),氨甲环酸注射液外敷对减退色素沉着无显著作用(P>0.05),两者联合治疗与单独点阵激光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低能量密度点阵QSRL治疗NB-UVB诱导豚鼠色素沉着安全有效,其原理与减少部分黑色素细胞,靶向破坏部分黑色素小体有关,观察一个月,未见明显复发。 (2)氨甲环酸注射液单独外敷治疗色素沉着无效,对改变黑色素细胞,黑色素小体无明显作用。 (3)两者联合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