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也唤醒和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多元文化价值的交融、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对人的自主选择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国高校传统德育将学生视为被改造的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创造才能综合发展的个体,因此高校需改革传统德育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另外,大学生作为青年朋辈中的特殊群体具有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独立意识较强等特点,他们已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主体性还有待引导和发展,因此,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已成为必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学理论、西方主体性德育思想等也为主体性德育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主体性德育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德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使品德修养者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在这一德育过程中,其核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均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前我国高校不断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但同时也出现德育工作者权威性下降、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知行脱节等现象,可见,高校德育效果与其重视德育的程度是不相适应的,新的德育理念未得到普及,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缺失已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通病。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未考虑道德主体人的道德起点和需求;德育内容以空洞的理论为主,过分强调集体主义,脱离了道德主体人的实际生活世界;德育方法以硬性灌输为主,背离了道德主体人的品德发展规律;德育评价以片面的纸笔测验来实现,忽视学生主体的发展性,未能反映道德主体人的行为评价。当然,造成高校主体性德育缺失的原因也有许多方面,如传统社会“无我”文化导致德育忽视主体存在、传统“灌输式"德育导致人的发展客体化、高校重管理轻教育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尚不完善导致主体性德育的实施缺乏“引导者”、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也使得高校主体性德育陷入两难等等。
针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缺失的现状,高校必须思考新的举措来实施主体性德育,如转变传统德育理念,树立教师学生交互主体的理念;科学制定高校主体性德育目标,建立多层次、可操作的具体目标导向;更新高校主体性德育内容,注重德育内容的现实性、人文性、针对性、随机性、建构性等等;创新高校主体性德育方法,采用交往、对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高校主体性德育载体,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师生关系、网络媒介、学生组织、德育基地等的育人作用;构建科学的主体性德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