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实行的是以“城市偏向”为主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打破当时的国际封锁,奠定现代城市和工业格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高,“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传统城市化体制所带来的弊端被逐渐放大,城乡经济社会二元差距不断拉大、城市无序扩张、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农村空心化、工业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不仅阻碍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为此,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关系”、“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为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提出了新的思路,理论创新和政策保障,对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建立公平有序城乡关系的提供了理论上指导。本文以刘易斯二元理论、城乡发展的均衡及非均衡理论为指导,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效应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讨论了城乡关系的综合评价模型,从多角度构建出反映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不同侧面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BP神经网络模型、灰色关联模型、ESDA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马尔可夫链等方法,探讨了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动力机制以及协调发展对策。本文结论主要如下:(1)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正处于从城乡对立向城乡平等转变的过渡阶段。(2)大城市辐射能力弱、城镇空间结构松散,小城镇集聚规模小、效益较低,城乡二元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偏向严重、产业结构偏重等问题是该地区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3)该地区城乡综合关联性较弱,经济、社会和基本建设关联性在空间上的分布分别呈现出“圈层”、“十字型”和“块状”结构。(4)政策、空间区位、历史基础等宏观机制和城市非农产业效益、城市就业与投资、城市化水平、城镇在岗职工工资、农村的居民生活水平等微观机制共同影响该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方向。(5)提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小城镇的发展,调整投资方向,拓展融资渠道,解放思想、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城乡阻隔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