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是流行于各大豆主要生产国的靠空气传播的真菌性病害。大豆灰斑病发生地区其病原菌致病性易变异,在田间表现为致病类型多,会导致一些品种抗性逐步下降,严重时甚至丧失。因此,急需确定该病菌群体致病性的变化及消长规律。由于大豆灰斑病菌和大豆品种存在协同进化关系,从遗传学上已明确为主效基因抗病性,所以研究大豆品种和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很重要。本研究利用盆栽试验与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了大豆灰斑病菌群体致病性变化,对我国主栽大豆品种、野生大豆资源以及国内外大豆品种做了抗性鉴定,结果如下:1、对从黑龙江省采集分离的144份菌株进行致病性的鉴定,共鉴定出14个生理小种,包括1、2、3、4、5、6、7、8、11、12、13、14、15和16号。1号和3号是本次试验鉴定出来的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均为12.58%,其次为5、15、8、12以及2号,出现频率依次为11.94%、11.32%、10.69%、9.43%、8.18%。2、49份大豆主要栽培品种对20株具有代表性菌株的总体抗病水平较为低下,抗性频率最高的品种是黑农37号,为35%;最低的是黑农52、合丰25和绥农15,抗性频率是15%。3、99份大豆品种资源与20株供试菌株的互作关系表明,大豆灰斑病菌对寄主均有较高的致病力,各大豆品种资源的抗性较弱。4、大豆灰斑病菌1、5~15号生理小种对97份野生大豆的抗性鉴定表明,有30份野生大豆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占总数量的30.92%;19份野生大豆感8个以上生理小种,占总数量的19.59%。1号生理小种对野生品种致病力最强,5号最弱。5、供试的70份国外大豆品种资源中,高抗材料共有3份,分别为WZ2、WZ7和WZ13;中抗材料有37份,数量最多,占供试材料的52.85%,其次是抗病和感病品种,各占总数的34.29%和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