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本课题通过收集整理近30年来,有关夹脊穴治疗痛证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夹脊穴治疗疼痛类疾病的优势病种、临床具体操作方法、穴位配伍和电针使用情况等,归纳研究夹脊穴治疗痛证的现代临床应用规律。2.运用动物实验研究,探讨电针腰夹脊穴(L3、L5)对慢性炎症痛大鼠痛阈及血浆中5-HT含量的影响。方法:本课题主要分为现代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现代文献研究采用电子计算机检索系统,以“夹脊穴”或“华佗夹脊穴”并含“疼”、“痛”或“疼痛”为主题词或关键词,以198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为时间段,使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全文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将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按照纳入标准把符合条件的全部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现代实验研究,通过建立经典的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模型,采用电针腰夹脊穴(L3、L5)的方法,观察大鼠痛阈值及足趾容积和肿胀率的变化,分析血浆中5-HT含量的变化。结果:1.共纳入文献291篇,按照现代西医学标准分类,运动系统文献最多为154篇,占52.9%,按照疼痛产生的部位,躯体痛文献283篇,内脏痛文献只占8篇。夹脊穴的具体临床应用情况:其中单独应用夹脊穴类文献42篇,以夹脊穴作为主穴或组穴配伍其他腧穴的文献249篇;涉及到留针时间的文献共189篇,针刺角度主要分直刺和斜刺,共计122篇;有关针刺深度的文献94篇,只有69篇文献提及补泻手法;涉及到针刺操作的文献238篇,针刺后,使用电针加强刺激的文献为116篇,占48.74%;整理分析发现,通常配合方式为两种或三种,其中以两种配合方式最为常用,所涉及文献共计127篇,配合方式共计49种,三种配合方式所涉及文献共计77篇,配合方式共42种。2.现代实验研究: (1)痛阈值的比较:电针+模型组、药物+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痛阈显著降低(P<0.05),说明电针腰夹脊穴和注射激素均能够降低慢性炎症痛大鼠的痛阈值。(2)足趾容积和肿胀率的比较:电针+模型组和药物+模型组大鼠足跖容积和肿胀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5-HT含量的比较:模型组血浆中5-HT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电针+模型组5-HT含量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1.现代文献研究:夹脊穴治疗痛证主要以躯体痛为主,现代西医学以运动系统为主,常见的三大类疾病分别是: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且疗效显著。从夹脊穴的临床应用特点看,夹脊穴的临床操作以针刺为主,针刺角度主要为直刺和斜刺,其中直刺较多;留针时间以30min为主,通常不采用手法补泻操作;电针使用频繁,以疏密波和连续波最为常用,电流多未提及。2.现代实验研究:电针腰夹脊穴和激素类药物均能够降低炎症痛大鼠的痛阈值、足趾容积和肿胀率,并且电针腰夹脊穴能够通过调节血浆中5-HT的含量,参与镇痛机制的发生,对大鼠疼痛部位起到免疫性抗炎和消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