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籍华裔作家的代表,黄哲伦从未停止过对华裔身份建构主题的探讨。他的处女作《刚下船的人》(1979)与代表作《黄面孔》(2007)分别反映了他在不同历史背景时期对族裔身份归属问题的思考。
目前,学界对这两部作品的研究集中在文化符号的应用,对这两部作品中的身份主题的研究较为匮乏,还有待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借助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理论中的编码概念分析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不同背景下面临的不同身份危机及产生原因,旨在说明主流群体将自己的政治意识利用语言编码,为华裔群体建构成了不同的身份,试图操纵华裔形象的建构。《刚下船的人》中,以戴尔为代表的二代移民即使不断努力试图被主流接纳,但仍被编码在主流之外,为了证明自己的美国身份,只能将种族偏见转移给新移民。而在《黄面孔》中,主人公的身份不断被改写,经历了从“模范少数族裔”到“真正的敌人”的转变。尽管与《刚下船的人》一样面临身份危机,《黄面孔》的主人公更力求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应对危机、脱离困境。因此,本文结合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中混杂性与第三空间的相关思想分析了《黄面孔》中被主流编码的个体是如何建构一个混杂的“第三空间”,找到属于华裔群体的文化身份并与其他群体和谐共处。本文通过对《刚下船的人》和《黄面孔》中不同类型身份危机、身份危机的产生原因与主人公应对策略的分析,揭示了黄哲伦创作中身份主题的嬗变。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黄哲伦不同时期作品中身份主题嬗变的原因,并得出以下结论:国际局势的不稳定、华裔社区的变迁与黄哲伦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使他不再徘徊于两种文化之间。身份主题的嬗变说明作家逐步认识到文化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成长在双重文化背景的华裔群体来说,同时拥有中、美两种文化身份是不矛盾的,不能只一味追求中国性或美国性,而是要建构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身份。
目前,学界对这两部作品的研究集中在文化符号的应用,对这两部作品中的身份主题的研究较为匮乏,还有待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借助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理论中的编码概念分析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不同背景下面临的不同身份危机及产生原因,旨在说明主流群体将自己的政治意识利用语言编码,为华裔群体建构成了不同的身份,试图操纵华裔形象的建构。《刚下船的人》中,以戴尔为代表的二代移民即使不断努力试图被主流接纳,但仍被编码在主流之外,为了证明自己的美国身份,只能将种族偏见转移给新移民。而在《黄面孔》中,主人公的身份不断被改写,经历了从“模范少数族裔”到“真正的敌人”的转变。尽管与《刚下船的人》一样面临身份危机,《黄面孔》的主人公更力求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应对危机、脱离困境。因此,本文结合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中混杂性与第三空间的相关思想分析了《黄面孔》中被主流编码的个体是如何建构一个混杂的“第三空间”,找到属于华裔群体的文化身份并与其他群体和谐共处。本文通过对《刚下船的人》和《黄面孔》中不同类型身份危机、身份危机的产生原因与主人公应对策略的分析,揭示了黄哲伦创作中身份主题的嬗变。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黄哲伦不同时期作品中身份主题嬗变的原因,并得出以下结论:国际局势的不稳定、华裔社区的变迁与黄哲伦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使他不再徘徊于两种文化之间。身份主题的嬗变说明作家逐步认识到文化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成长在双重文化背景的华裔群体来说,同时拥有中、美两种文化身份是不矛盾的,不能只一味追求中国性或美国性,而是要建构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