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复制糖尿病大鼠创面难愈模型,模拟糖尿病足创面难愈机制,系统研究丹黄散对糖尿病足创面再上皮化能力的影响,分析其作用特点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将实验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常规治疗组、丹黄散组。模型组、常规组及丹黄散组大鼠,先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糖尿病模型成功后,于大鼠背部中央制作面积为2.4cm*2.4cm的切口(切除全层的皮肤组织);而空白对照组大鼠同样于背部制作同样大小的创面。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大鼠:予生理盐水清创后,外敷一层薄棉纱布。常规治疗组大鼠:生理盐水清创,再予庆大霉素、654-2、胰岛素注射液浸湿一层薄棉纱布外敷。丹黄散组大鼠:清创后将丹黄散撒于创面上,再外敷一层薄棉纱布。记录创面的愈合时间;于伤后第3、7、14、21d记录创面的未愈合面积,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观察创面的一般情况;通过组织学检查,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创面细胞周期分布;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PCNA的表达。 结果:在本实验中发现:1)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模型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长于空白组;空白对照组的愈合率在不同的时间点均大于模型组;21d时空白组的创面基本上已经愈合、分化较好,而模型组的创面尚未愈合、分化较差;且模型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细胞周期在3、7、14、21d处于S期者比例均低于空白组,而处于G0/G1期的比例高于空白组;模型组创面的PCNA表达量在第3、7、14、21d均低于空白组。 2)模型组大鼠与常规治疗组、丹黄散组之间的比较:常规组、丹黄散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模型组;愈合率方面,模型组在不同的时间点均小于常规治疗组、丹黄散组。组织学观察发现,常规组、丹黄散组的创面上皮分化情况优于模型组。细胞周期方面,在3、7、14、21d时,常规组、丹黄散组的细胞处于S期的比例均大于模型组,而处于G0/G1期的比例小于模型组大鼠;同时模型组大鼠的PCNA表达量在第3、7、14、21d均低于常规组、丹黄散组大鼠。 3)常规治疗组与丹黄散组之间的比较:丹黄散组的创面愈合时间较常规组短;丹黄散组第7、14、21d的愈合率大于常规治疗组;丹黄散组创面的上皮分化情况较常规组好;丹黄散组创面的PCNA表达量在第3、7、14d时高于常规组;在3、7、14d时,丹黄散组创面组织细胞均处于S期者的比例均高于常规组,而其处于G0/G1期的比例则低于常规组。 结论: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创面愈合时间较长、愈合率较低,上皮分化较差,成纤维细胞(FB)增殖活性降低,这与糖尿病足皮肤的难愈情况相似,这表明成功制备糖尿病足创面难愈模型。 2.与模型组相比,常规治疗组、丹黄散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创面愈合率明显提高,创面上皮分化情况也好于模型组,常规治疗、丹黄散均可增强糖尿病足创面再上皮化能力。 3.丹黄散组大鼠的创面愈合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其创面愈合率、FB增殖活性均优于常规组,丹黄散促进糖尿病足创面再上皮化的能力强于常规治疗。 4.丹黄散促进糖尿病足创面再上皮化的机制与其促进FB增殖、抗感染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