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降雨条件下集雨补灌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8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垄沟集雨系统(RF)是提高半干旱地区降水利用率和旱作冬小麦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该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旱作农田,在灌溉农田中尚未得到推广应用。为此,本研究在2015-16年和2016-17年两个小麦生长年度3种模拟雨量(1: 275, 2:200, 3: 125 mm)下,设置了沟垄集雨种植补灌(RF)和传统畦灌(TF)两种模式和两个补充灌溉水平(150, 75 mm),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集雨补灌对土壤含水量、耗水量、小麦灌浆速率、生物量、产量和净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集雨种植补灌对土壤水分、温度、呼吸和小麦生产力的影响  TF系统下的土壤表层(5-25 cm)温度和ET显著高于RF,使0?200 cm土壤含水量和各生育阶段的土壤呼吸速率增加。与 TF2150处理相比,RF2150处理由于土壤含水量高,调节了土壤温度和呼吸速率,降低了耗水量,延长了水分利用时间致使小麦的生育期延长,从而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19%)和 WUE(76%)。模拟降雨和限量灌溉对不同生育时期的单株叶面积和单株总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但在 RF和TF 两种灌溉模式下,当降水量从200 mm增加到275 mm时,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呼吸速率、ET、WUE、作物生长和籽粒产量。  2、集雨种植补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运转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在200 mm模拟降雨量下集雨种植补灌150 mm处理和同量灌水量的畦灌相比可显著提高平均净光合速率(Pn) (10.4%)、气孔导度(Gs) (27.2%)、蒸腾速率(Tr) (9.3%)、细胞间 CO2浓度(Ci)(4.0%)和干物质转运效率(15.2%),开花前同化物向籽粒转运提高 10.6%、籽粒产量提高 18.9%、WUE提高 75.8%,经济效益达12197元/公顷,ET显著降低32.7%。  3、集雨种植补灌对籽粒灌浆、激素平衡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125 mm模拟降雨量下RF150处理可显著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在200 mm 模拟降雨量下 RF150处理处理也显著提高了穗基部和上部的单粒重和籽粒灌浆速率;相反,在275 mm模拟降水量下RF系统对穗基部和上部的单粒重和籽粒灌浆速率没有显著影响。在125和200 mm模拟降雨量下RF系统增加了吲哚-3-乙酸(IAA)和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含量(ZR)。RF系统补灌150 mm处理使穗基部和上部籽粒中的脱落酸(ABA)和赤霉酸(GAs)降低。在275 mm降水量下RF系统对穗基部和上部籽粒的IAA、Z+ZR、ABA和GAs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籽粒中的IAA,Z+ZR,ABA和GAs与最大及平均籽粒灌浆速率以及最大籽粒重呈正相关。  4、集雨补灌策略对冬小麦旗叶的抗氧化防御和光合能力的影响  RF2150处理提高了拔节期和开花期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旗叶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这是由于降低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丙二醛(MDA)含量和氧化损伤。RF2150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P)的活性,同时显著降低旗叶中脯氨酸、MDA、H2O2和 O2含量。RF2150处理下的自由 H2O2和 O2的清除能力较强,抗氧化酶活性较高,有效地保护了光合作用机制。旗叶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叶绿素ab、SOD、POD、CAT、APX和SP与脯氨酸、MDA、H2O2和O2含量呈负相关。结论表明,在中国半干旱地区RF2150处理是较理想的节水管理措施,可显著延迟旗叶衰老,增加旗叶的SWC,叶绿素ab、Pn和抗氧化酶活性。
其他文献
农杆菌介导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转化,转化的外源基因具有单拷贝多,遗传稳定等优点,但该技术在玉米转化成功的报道并不多.该研究分别采用了农杆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芝麻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对芝麻产量影响较大,是制约芝麻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提高芝麻品种抗性,进而增加芝麻单产是芝麻育种工作的
本研究采用二次回归组合设计的最优混合设计(311设计),探讨了栽培因子对纤维品质的影响,分析了棉株不同果枝、不同果节纤维品质性状的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在湖南特殊生态环境条件与栽培技术体系下获得优质与高产的最佳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建立了三个栽培因子对纤维品质影响的回归模型纤维品质(Y)与播期(X_1)、密度(X_2)、施氮量(X_3)的回归方程为:Y=3.9295+0.21708X_
以淹水、旱地试验为处理,通过籼、粳、杂交稻主要形态、农艺性状以及籼稻生理生化指标对单株产量的多元相关、单因变量逐步回归、通径和灰色关联分析,筛选水稻抗旱性的鉴定指
小麦赤霉病(Fusnrium head blighi, FHB)是世界上温暖潮湿地区小麦种植国家的主要病害之一,它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侵染小麦的穗部。侵染
玉米倒伏是影响生物产量、限制种植密度及降低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针对性的筛选和培育抗倒伏品种是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本研究目的在于筛选玉米抗倒伏种质资源及挖掘与抗倒伏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试验以来源不同的290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于2012和2013年进行抗倒伏相关性状调查,同时利用201对SSR标记对供试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S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基因工程来改良淀粉品质成为可能.该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S和淀粉分支酶基因RBE1导入籼稻恢复系航1
本试验以陕西关中生态条件为背景,从近几年黄淮冬麦区区试及陕西关中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品种中,选取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三种类型9个品种(系)为材料,研究高产小麦品种的冠层形态结构和有关光合生理特性,以及分析这些特性与有关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在关中灌区当前农业生态条件下,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三种类型品种都可以获得高产,但相对而言,中穗型(600万穗/hm~2,40~45粒/穗,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