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海史称威海卫,其名源于元代及明朝初期的海滨渔村。在古代,威海只是一个僻处边陲的渔村,汉代叫石落村,元代改称清泉夼。由于当时海寇袭扰频繁,为了整治海防,明朝政府在沿海险要地带设卫屯兵,抗击海寇。1398年(明洪武31年)将清泉夼周围的地带从文登县划出,设立威海卫。1403年(明永乐元年),明朝驻军在威海卫修建了带有防御功能的城墙,筑起了卫城,希望能“威振海疆”。
1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办北洋海防,总揽了山东海防事业。作为北洋海防总管,李鸿章逐步开展了山东海防建设,将晚清山东海防事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1888年成立北洋海军,然而北洋海军成军之日,也是她发展停滞之时,此后清朝政府再也没有购置任何新式船舰,这就是在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侵略战争中,以北洋海军惨败而告终的重要原因之一。
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国家蜂拥而至,他们展开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7月,英帝国主义以均势为由,租借威海卫城除外的威海全湾(包括刘公岛等附属岛屿)及沿岸10英里以内之地,陆地面积达640平方公里,于是威海卫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整整32年(刘公岛被统治42年之久)。1930年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收回并设特别行政区。1951年山东人民政府决定将威海卫改为威海市。
作为渔村的威海卫,其历史对民居建筑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草房是威海卫民居建筑的主要特色,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二十世纪中期,海草房一直在威海沿海民居的首选。
威海卫有防无城,为了加强防卫,1403年魏国公徐辉祖征调数万人筑威海卫城;1489年,威海卫指挥王恺率队在城内西北角建一环翠楼,做海防瞭望与观光之用。为了建立北洋海军,清廷在刘公岛先后建立了丁汝昌提督署,丁汝昌寓所、北洋海军铁码头、威海水师学堂、威海卫基地炮台等建筑。
从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开始,英国人设立了威海卫行政长官公署,下设正华务司署、副华务司署等机构,开始了对威海长达32年的殖民统治。在英租威海卫期间,英国殖民政府对租占区内的地域进行较大规模的建设和开发,威海现存的英式古建筑大都是在那个时期建成的,如四眼楼、华勇营、康来饭店、宽仁院等。这些别具特色的英式古建筑以其厚重的历史感和异域风情诉说着过去,让人回味那段历史的印迹。
本文共由绪论、正文及结语四部分组成,全文3万余字。主要内容如下:
在绪论中分析了威海历史与现状,阐述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基本思路。
第一部分从威海卫自然地理环境位置入手,介绍威海卫形成以前的情况,随后介绍威海卫形成的原因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以文字结合图示的方式,介绍了威海卫城、环翠楼等古建筑特点,以及威海卫民居海草房的主要建筑特点以及海草房现存的情况。
第二部分首先分析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影响,接着讲述了北洋海军在刘公岛驻军时留下的建筑与防御工事。
第三部分首先介绍威海卫被强租当时的历史现状;随后重点叙述英国在威海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乡村制度,英殖民统治如何把威海卫管理好;随后讲述英国在威海殖民统治32年期间留下的建筑艺术,留给人们那段值得回味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介绍收回被英国租占32年的威海卫那段曲折过程,接着分析威海卫收回后建筑变化以及后来威海卫逐步滑向战争年代的史实。
结语重申研究威海卫历史演变的意义,通过保护文物古迹,开放纪念馆、博物馆,增进人们对威海卫历史的更深了解;希望年轻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跟进时代步伐,为国家的强盛不衰奉献自己那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