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壤呼吸是土壤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形式,排放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壤是碳汇或碳源。我国存在大面积的沙化土地,通过植被恢复具有较大的新增碳汇潜力。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探究沙地土壤呼吸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对研究沙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沙地碳增汇经营管理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选择未造林流动沙地和不同林龄杨柴人工林(9a、18a、30
【基金项目】
:
202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青年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人才培养项目(2020.09-202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6704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呼吸是土壤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形式,排放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壤是碳汇或碳源。我国存在大面积的沙化土地,通过植被恢复具有较大的新增碳汇潜力。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探究沙地土壤呼吸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对研究沙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沙地碳增汇经营管理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选择未造林流动沙地和不同林龄杨柴人工林(9a、18a、30a)构成植被恢复梯度。对4个样地土壤呼吸及组分进行原位观测,同时测定根系生物量、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及土壤主要养分物质含量等环境因子,探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呼吸及组分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恢复梯度下土壤总呼吸季节变化模式无明显改变,均在夏季达到峰值,在冬季降到最低。随着植被恢复,土壤总呼吸全年碳排放量显著增加,恢复30a杨柴林为476.98 g C·m-2,与未造林流动沙地相比,增加了6.68倍。生长季(5~10月)土壤总呼吸碳排放量占全年的70.94%~82.31%,是沙地生态系统碳释放的主要时期。(2)土壤呼吸组分(异养呼吸、自养呼吸)季节变化趋势与土壤总呼吸相似。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全年碳排放量均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变化范围分别为62.11~350.59 g C·m-2和0~126.40 g C·m-2。其中异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随着植被恢复由100%减小到75.54%,自养呼吸的贡献率由0%增加到25.46%,异养呼吸是沙地生态系统碳释放的主要过程和形式。(3)凋落物现存量、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与异养呼吸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径级根系生物量与自养呼吸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与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主要养分物质含量及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增加、凋落物及地下根系生物量的积累是沙地土壤呼吸碳排量增大的主导因素。综上所述,植被恢复促进了沙地土壤呼吸作用,其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必然导致土壤碳库的损失,这为我们今后加强沙地灌木林的经营增汇给出了警示。
其他文献
土壤团聚体是维持土壤水、肥、气、热的重要载体,团聚体的稳定性体现了土壤的承载能力、固碳能力和耐冲刷能力,反映了土壤的稳定性。降水作为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调控着土壤团聚体中C、N、P等养分元素的有效性。本研究聚焦不同降水量进入土壤后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利用2016年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立的人工模拟降水平台,在每个围封小区内增设四个不同降水梯度的小区(减水50%、自然降
“十四五”是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作为交通线路的咽喉,桥梁在构建更加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更加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桥梁使用年限增长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增多,桥梁病害也日益增多,进而影响其结构安全和使用性能,为了及时了解桥梁整体状况,便于及时做出针对性的管养措施,本文针对混凝土高架桥建立了桥梁技术状况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逐渐升高,降雨格局发生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荒漠草原作为草原与荒漠之间的过渡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草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收支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以内蒙古荒漠草原短花针茅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梯度增温(不增温、增温2℃、增温4℃)、不同增雨梯度(不增雨、增雨25%、增雨50%)及其交互作用下植物群落特征、群落根系长度生产力、群落根系周
我国苜蓿品质较国外苜蓿相比低2-3等级,难以满足畜牧业对优质牧草的需求。氮素营养供应是苜蓿品质提升的关键,氮素营养来源包括生物固氮和施用氮肥。其中,生物固氮对减少化学肥料的污染和提高苜蓿品质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生物固氮效率会因寄主植物、根瘤菌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三者之间的匹配度而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探究我国苜蓿的品质潜力以及最佳
采用4个饲用杂交大豆、野生大豆和开豆17(栽培大豆)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常用青贮玉米“宁单34号”间作,以相应单作种植为对照,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不同间作组合配置下饲用杂交大豆和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营养品质、根系特性、根瘤特性、土地利用和土壤特性,探讨土壤微环境的变化规律及其内在联系,揭示不同间作组合配置下对种植饲用杂交大豆和青贮玉米的影响。以测定指标与隶属函数值为衡量间作优势
人工草地不仅在农牧业生产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环境保护和产业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温室气体中,N2O因其极强的增温潜势和重要程度,成为了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热点。本研究以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人工草地为对象,在2019年至2021年间建植禾本科单播(老芒麦)、豆科单播(苜蓿)及禾-豆混播(老芒麦+苜蓿)3种不同类型人工草地,野外采用静态箱法测定全年N2O通量,取样分析试验期内土壤温度、含水
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分布范围广,生态耐受性广泛,适应性强,既可在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幅度大的恶劣环境生存,也能生活在湿润的环境。本研究对干旱区的甘肃省民乐县、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较湿润区的河北省涿鹿县、内蒙古丰镇市4个分布地的五趾跳鼠取样,对五趾跳鼠肾脏和肝脏两个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进行比较转录组学研究,初步探讨五趾跳鼠干旱适应过程中涉及的调控基因,找出不同干湿条
草原旅游已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观光形式之一,但草原旅游也给草地带来破坏和干扰。为研究旅游活动对景区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以土壤线虫群落为生物指标对旅游干扰下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旅游景区土壤线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试验区共分离鉴定出15964条土壤线虫,其中包括植物寄生性线虫,食真菌线虫,食细菌线虫,杂食-捕食线虫,优势属主要为鹿角唇属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物量高、饲用品质优,为世界范围内种植利用的重要豆科牧草。不同苜蓿品种或材料在一个地区可否大规模推广种植不仅要考虑其产量与品质,还应考虑其对当地气候、水热条件以及种植管理水平等的适应程度。因此,苜蓿材料生产性能、饲用价值以及适应性等评价不仅重要,而且也十分必要。论文以选自国内外28份苜蓿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观察测定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连续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由于其脆弱而敏感的生态环境,导致草地退化问题尤为严重。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草地类型,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不同退化梯度下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植物养分和化学计量对退化的响应,有利于深入认识高寒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过程。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两种草地类型(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物群落化学计量、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