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频繁运用了上调存款准备率等诸多货币政策工具来回收过剩流动性,但流动性过剩局面仍没有根本扭转。因此,应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本文首先阐明所研究的流动性及流动性过剩的概念,为后文搭建了研究的平台,而后通过计算、分析超额货币变化率EM和M2/GDP这两个指标,得出我国近年来存在一定程度流动性过剩的结论。在对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的分析中,本文首先着眼于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后再着眼于我国自身。本文发现,一方面,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的总体格局下,由于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以及人民币稳定小幅升值的预期吸引大量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同时,长期以来的以出口为导向、过分倚重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资方式造成了我国多年来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大量投放;另一方面,由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造成了高储蓄、低消费的失衡格局,内需的不足迫使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投资刺激经济,也使得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加强,从而强化了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而高投资、低消费造成产能过剩,使出口进一步增长,加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这两年来央行货币政策频频出台,然而,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通货膨胀压力增大。鉴于此,本文认为,治理流动性过剩,应多方联动,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目前仍应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但应改进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如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操作应逐步转换为国债操作等;财政政策应柔性扩张,除了应加速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型外,还应着重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和出口退税政策、进出口关税税率的调整,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结构优化功能;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也应适时、适度调整,贸易政策应改变其“出口导向”的政策取向,利用外资也应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而从汇率政策的角度,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改革“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