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门诊汗证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汗证的危险因素,以期未病先防;总结汗证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汗证患者的早期细胞因子(IL-6、IL-8、SOD、NO)变化情况,探寻对汗证的诊断、评估有帮助作用的生物学标记;归纳探析李七一教授对汗证的治法经验,并探讨李七一教授对汗证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7月1日至2019月11月30日就诊于李七一教授门诊的汗证患者的病例资料,运用Excel表对汗证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前后的HDSS评分、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饮食偏好、既往病史;多汗发生部位、多汗持续时间、加重因素、多汗发生频率、多汗面积、汗量程度、兼症;汗证患者的早期细胞因子检验结果;汗证分类、治法、不良反应进行统计。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160例汗证患者的男女性别之比为1:1.08,平均年龄为47.36岁。汗证患者中超重肥胖者较多(47.3%),严重汗证患者按体重指数分级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51.96%)、超重(29.41%)、肥胖(12.75%)、体重过低(5.88%);而非严重汗证患者为正常(41.30%)、超重(32.61%)、肥胖(26.09%)。两组汗证患者的体重指数分布有显著差异(Z=-2.368,P=0.018<0.05)。汗证患者的既往史中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比例最高(26.9%)。2.汗证患者出汗部位虽然分布全身,但以上半身为主(41.9%);局部出汗多见头面(10.6%)。严重汗证患者的出汗次数、出汗面积及出汗程度均显著高于非严重汗证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22,-3.602,-3.534;P值分别为0.001,0.000,0.000)。汗证患者中有76.25%的患者存在加重因素,其中活动加重因素占65%,进食加重因素占41.9%,高温加重因素占37.5%,紧张加重因素占33.1%,劳累后加重因素占1.3%,阴雨天加重因素占0.6%。汗证患者的兼症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脾系症状、心系症状、肝系症状、肺系症状、肾系症状;畏寒与恶热症状比例相近。3.汗证患者的细胞因子异常指标比例最高的为IL-8,占88.52%;其次是IL-6,占42.62%,继之是SOD,占36.07%;最后是NO,占26.23%。其中有27.87%的患者SOD降低和24.59%的患者NO降低。进一步分析,严重与非严重汗证患者的上述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且汗证严重程度与上述指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4.汗证患者按中医分类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汗(78.8%),盗汗(52.5%),潮热出汗(23.1%),其中有35%的患者自汗与盗汗并见,有11.25%的患者自汗、盗汗、潮热出汗三者兼有。李七一教授治疗汗证具有多法并用,而以清泄阳明与清热燥湿为主的特点,李教授认为汗证以实证为主,与心及脾胃关系密切。160例汗证患者治疗前后的HDSS评分有显著差异,即(Z=-6.607,P=0.000<0.05),治疗后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在治疗过程中有8例(5%)患者出现了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本次研究发现,汗证患者中超重肥胖者较多;汗证患者的细胞因子(IL-6、IL-8、SOD、NO)存在较高异常表达,其原因和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李七一教授治疗汗证疗效确切,值得深入学习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