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为研究对象,连续4年对18年(1999-2015年)的飞播区的植被进行调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飞播植被演替进程中,羊柴、白沙蒿、沙打旺、沙地榆四种飞播植物种种群的多度、盖度、高度、生物量四个数量特征指标,飞播区群落盖度、物种组成、生活型、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并以恢复力综合指数、光合功能型、群落结构变异性探讨演替进程中群落的稳定性,旨在揭示飞播措施下的植被恢复规律,为飞播区植被稳定性维持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四种飞播植物种种群数量特征指标在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演替进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在演替进程中,飞播当年除外,羊柴高度在61-118cm之间,白沙蒿高度在53-81.33cm之间,沙打旺高度在25.89-78.33cm之间;羊柴多度、盖度、生物量于演替8a时分别达到峰值984万株/hm2、68.33%、422.78g/m2,之后均呈下降趋势,但种群能维持较长时间;白沙蒿、沙打旺多度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白沙蒿盖度和生物量在演替3a达到峰值10.17%和126.38g/m2,沙打旺盖度和生物量分别在演替4a和5a达到峰值12.67%和37.09g/m2,二者分别在演替11a、10a从群落中完全衰退出去;沙地榆盖度、高度、生物量呈缓慢的波动性增加,多度在演替1-5a呈增加趋势,在演替6-18a,基本恒定,对群落的主导作用逐渐增强。2.植被盖度在演替1-8a由15%增至77%,9-18a逐渐趋于稳定,约为57%。在演替进程中,演替1-7a,群落植物种组成以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演替8-18a以多年生草本为主,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植物种组成更加复杂化和多样性化,更利于群落的稳定。Partrick丰富度指数演替1-9a,由12增至55;演替10a之后,维持在30以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演替1-10a,由2.42增至3.92;演替11a之后,变化范围为3.14-3.90。在演替进程中,Pielou均匀度指数波动明显,但总体呈缓慢增加趋势,在演替4a达到峰值1.17。3.演替2a时,恢复力综合指数最高为2.87,演替3-11a呈递减趋势;其中演替9-11a,受群落竞争影响,恢复力综合指数小于1;在演替12a之后,群落的恢复力综合指数均大于1,群落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C3植物种数在演替1-10a由6变为35,演替11-18a有趋于恒定的趋势;C4植物种类在演替1-12a由2变为13,演替13-18a趋于恒定;C4/C3比从整体演替进程看,呈减小趋势。飞播后演替初期C4植物种群对沙丘的稳固起一定作用,C3植物对演替中后期群落的稳定意义较大。演替的进程中,演替时间相近群落间变异性系数,相对较小,群落间物种成分发生"渐变式"替代,在一定程度体现着群落相对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