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的民事主体地位问题研究

来源 :安徽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机器人作为新时代高科技的代表,相对传统机械而言,具备了高度智能、独立思维、自我行为的特点,这些特性在符合设计初衷的同时,也给现行民法的民事主体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新兴事物,我们不仅需要思考智能机器人在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应当根据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法律上的影响,为其设定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就目前理论学界和欧美国家法律法规来看,尚未出现关于智能机器人民事主体地位和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统一理论与立法规定,这不仅是因为智能机器人十分新颖且过于复杂,更因为其物的本质属性和独立思维的核心特点,导致其具备成为民事主体条件的同时又存在权利义务上的有限性。通过对智能机器人理性、民事权利义务和成为民事主体是否存在伦理道德方面问题的研究,基本可以确定智能机器人具备有限民事主体地位。这是因为智能机器人的智能程度足以使其能够充分具备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时可以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但是同时智能机器人发展时间短、各项能力不够完备,在涉及到更高层次的民事权利义务问题时不足以妥善应对,因此其民事地位存在有限性。根据现有的智能机器人民事责任主体理论和各国现行的智能机器人民事法律法规,智能机器人有限法律主体理论更为符合智能机器人的法律特性和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这一理论在原则上赋予了智能机器人民事责任主体地位,同时也承认其具备不同于自然人和法人的独特法律属性。法律应当承认智能机器人具备类似于自然人的有限理性以及具备不同的民事权利义务,同时在侵权责任承担上也有所区别的民事责任能力,因此民事主体制度设计上更应充分考虑到智能机器人既符合民事主体的基本条件,同时在民事权利义务方面存在有限性的特点。通过智能机器人民事登记制度和列举具体的民事权利的方法,我们可以将智能机器人列入到民事主体的范畴之中并且确定其能够得到基本权利的保障,同时通过分级设定民事义务的方式要求不同能力等级的智能机器人承担不同的民事义务。
其他文献
日前,上海市教委、市公安局等部门联合出台《郊区学前儿童看护点安全管理工作基本要求》,提出看护人员须接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获得保育员资格后上岗,看护人员与看护点幼儿比
霍尔果斯背斜和安集海背斜分别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第2、第3排构造带。安集海河和金沟河横向穿越第3排背斜带时发生河流改道,但是穿越第2排背斜带的横向河流并没有因为构
目的:观察医用含聚乙烯醇凝胶微球的透明质酸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凝胶在眉间部静态川字纹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6年2月,笔者对78例眉间部川字纹凹陷的就
目的:总结分析青岛地区653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对解放军401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653例口腔颌面部创伤
目前,我国国内水路集装箱运输已形成北起大连、南至海口、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和长江"T"型运输网络.长江内贸集装箱运输发展较早,但绝大部分集中在南京以下港口,而南京以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