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AR方法是薛锦云教授在国家863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根据多年从事算法程序设计理论研究的成果,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种新的形式化软件开发方法。该方法为有效克服“软件危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动程序转换系统是整个PAR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PAR方法开发算法程序的辅助工具。它的意义在于根据PAR方法,可以将软件开发过程中分离出来的非创造性劳动,用形式化方法进行开发,进而借助计算机机械地实现,大大减轻了程序员的负担,提高了算法程序的开发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程序的可靠性。 目前,在PAR方法开发平台中已经实现了系列的转换系统,如Apla→Java,Apla→C++,Apla→Delphi,Apla→C#等。随着.NET技术的提出,VB.NET已经成为了一种完全面向对象的语言,具有开发效率高,开发周期短等优点,使得对软件的开发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深受广大开发人员的青睐。因此,我们有必要设计开发一个Apla→VB.NET自动程序转换系统。 围绕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1、对Apla语言和VB.NET语言的文法进行比较,研究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并得出Apla→VB.NET的转换规则。 2、实现简单数据类型和组合数据类型的转换,系统可以方便使用组合数据类型,就如同使用简单数据类型一样,很好地实现了抽象数据类型的思想。 3、对整个自定义可重用部件库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添加了Table类库,使转换系统更好、更自然的支持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同时也保持了对已实现功能的支持,极大地提高了部件库的可重用性。 4、设计并实现自动程序转换系统,基本实现了从Apla抽象程序到VB.NET可执行程序的转换。 5、用大量由PAR方法推导得到的典型Apla程序对自动程序转换系统进行了测试。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工作:Apla→VB.NET自动程序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数据库中各种操作的支持、可重用部件库的实现等。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设计并实现的Apla→VB.NET自动程序转换系统能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软件的可靠性,有利于高可靠软件的开发,并且能从根本上克服“软件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