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发性聋病因尚不清楚,许多致病因素可能导致突发性的听力丧失。国内外学者对突发性聋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药物选择上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其中糖皮质激素被认为是治疗突发性聋最有效的药物。应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时,为了使激素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一般需要延长激素的使用时间和/或增加激素的剂量。而伴随大剂量激素的使用,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的出现,甚至加重病情[1]。以往的研究表明,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内耳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的时间比全身使用激素要长,内耳所维持的药物浓度比系统循环的浓度要高[2],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耳后注射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往大多数研究将耳后注射甲强龙作为起始治疗方案与全身激素治疗进行疗效对比分析,而根据2015年中国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3]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中提到,急性发作期(14天以内)主要为内耳血管病变,建议采用糖皮质激素和血液流变学药物进行治疗,其中激素治疗首先建议全身给药,并逐渐减量。经过急性期治疗后,其中无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可以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作为补救性措施进行治疗,本片文章主要阐述耳后注射甲强龙作为补救方案在中高频听力下降型突发性聋治疗中的疗效,为规范化治疗突发性聋增添新依据。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住院的突发性聋病例,筛选发病3天内并经治疗两疗程(14天)后疗效为无效的中高频听力下降型病例45例,45耳,入选病例均符合201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诊断和治疗指南[3],突发性聋分型均按照全国多中心研究提出的突发性聋标准[4]进行分型。排除标准:(1)治疗时间不超过7天;(2)患有高血压、消化系统溃疡、糖尿病等全身系统疾病者以及孕妇不纳入统计;(3)排除听神经瘤、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等疾病以及通过内耳CT或MRI检查发现的其它遗传性聋。入选病例分为常规治疗组25例,耳后注射组20例,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其中常规治疗组和耳后注射组的有效率比较应用χ2检验,两组各频率听力提高值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各频率听力提高值t检验结果显示,在250、500、1000、2000、4000、8000 Hz各频率,常规治疗组听力提高值依次为6.30±5.00 d B HL,3.80±5.52 d B HL,5.35±5.50 d B HL,15.60±11.84 d B HL,19.60±13.46 d B HL,15.40±12.90 d B HL,耳后注射组听力提高值依次为5.35±6.22 d B HL,2.50±3.00d B HL,4.65±6.60 d B HL,23.75±10.75 d B HL,25.75±11.73 d B HL,30.50±14.50 d B HL。两组在2000~8000 Hz听力提高值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常规治疗组和耳后注射组的有效率,在2000 Hz~8000Hz常规治疗组和耳后注射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4%和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85,P=0.039<0.05)。近年来,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耳的解剖结构,发现了耳后及内耳的微观血液循环特点,于是局部应用激素开始受到人们关注。局部应用激素主要有鼓室内给药和耳后注射两种方式,相比较鼓室内给药而言,耳后注射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价格便宜,在临床上更容易推广。本文回顾性研究耳后注射甲强龙作为补救方案在中高频听力下降型突发性聋治疗中的疗效,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