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胸腔镜术后采取竖脊肌平面阻滞自控镇痛时所用罗哌卡因浓度的改变对术后镇痛效果、全身炎症反应、加速康复、不良反应以及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等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探讨该技术应用中更低且有效的罗哌卡因浓度,减少局麻药物使用量,增加安全性,为竖脊肌平面阻滞这项新技术的的合理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至2018年10月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120例,年龄16-75岁,体重指数17~28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I~II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30),即0.15%罗哌卡因组(A组)、0.2%罗哌卡因组(B组)、0.3%罗哌卡因组(C组)和0.4%罗哌卡因组(D组)。术毕,四组均行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A组注入0.15%罗脈卡因35ml,置管予0.15%罗哌卡因自控镇痛;B组注入0.2%罗哌卡因35ml,置管予0.2%罗哌卡因自控镇痛;C组注入0.3%罗哌卡因35ml,置管予0.3%罗哌卡因自控镇痛;D组注入0.4%罗哌卡因35ml,置管予0.4%罗哌卡因自控镇痛。记录术后1h(T1)、4h(T2)、8h(T3)、24h(T4)、2d(T5)、3d(T6)、4d(T7)、30d(T8)、60d(T9)视觉模拟评分(VAS)、Prince-Henry 疼痛评分(PHPS)和 Bruggrmann comfort scale 舒适度评分(BCS)。记录各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点和出院时间。记录各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不良反应及术后慢性疼痛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第1d、第2d、第3d体内血清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的水平及变化情况。结果D组比B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更少,而C组、D组术后60h局麻药总用量均低于A组和B组(P<0.05);与A组相比,D组在静息、上抬手臂、深呼吸和咳嗽状态下的多个时间点VAS评分和PHPS评分更低(P<0.05);与A组相比,B组在术后4d的BCS评分更好,D组在术后2d、3d、4d的BCS评分更好(P<0.05);四组术后初次下床活动、肛门排气、肛门排便、拔除胸腔引流管、出院等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相比,C组术后睡眠质量更好(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的中性粒细胞术后1d减术前差值更低(P<0.05);四组术后WBC计数和C-反应蛋白含量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不良反应和胸科术后慢性疼痛发生情况比较,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于非PTPS,PTPS患者CRP术后1d含量、术后1d减术前含量、术后1d~3d平均含量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S与中性粒细胞术后1d减术前计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C-反应蛋白术后水平也存在显著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选择0.15%~0.4%的罗哌卡因用于竖脊肌平面阻滞自控镇痛均能安全有效缓解胸腔镜手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加快术后康复,节约医疗资源。相比于低浓度(0.15%~0.2%),较高的罗哌卡因浓度(0.3%~0.4%)可能更加有助于加强镇痛,改善睡眠质量,降低炎症反应,减少胸科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而由于在0.3%罗哌卡因与0.4%罗哌卡因之间已不能体现差异,因此进一步选用更高浓度的罗哌卡因(如0.5%~0.75%)在增强镇痛、改善睡眠、减少慢性疼痛方面也将难有明显的增益,反而加大了局麻药毒性反应风险。此外,如果降低患者术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RP水平将可能减少胸科手术后患者罹患PTPS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