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心脏病是人类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经皮冠脉血管重建术的迅速发展已使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得到改善,对于冠脉病变广泛、严重,不适合手术或冠脉血管重建术的患者,促进心肌缺血区域的血管新生、侧枝循环的建立改善心肌缺血已成为目前冠心病治疗学的研究热点,利用促血管生成因子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血管新生受许多因素的调节,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平衡控制着血管新生的程度,最近研究发现抗血管生成因子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表达增加,并与冠脉侧枝循环的水平相关,本研究采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及其前体蛋白(纤溶酶原、胶原18mRNA)和关键酶(MMP-9mRNA)在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中的表达及具有促血管新生作用的中药对二者表达的影响,并检测体外脐静脉内皮细胞在低氧条件下内皮抑素及胶原18mRNA的表达,探讨内皮抑素表达的机制。 第一部分 心肌梗死大鼠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及其前体物质的表达 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梗死后第7、14、21、28天四个组,以假手术大鼠作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ELISA法检测梗死后第7、14、21和28天缺血心肌中内皮抑素和血管抑素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缺血心肌中VEGF的表达和CD34免疫阳性血管密度,观察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的表达与VEGF表达及血管密度的关系;用RT-PCR技术检测第7、14、21、28天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中胶原18、纤维蛋白溶解酶原、MMP-9mRNA的表达。 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和假手术大鼠的心肌组织间隙和细胞内均有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的免疫阳性染色区域,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第7天的表达量最高,至第14、21、28天逐渐减少,与VEGF和血管密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免疫组化图像定量分析示第7、14、21、28天心肌梗死大鼠的缺血心肌内血管抑素的表达明显大于假手术组(P<0.05),Western blot分析进一步证实血管抑素在缺血心肌中的表达以及动态变化趋势;第7、14、21天内皮抑素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第28天内皮抑素的表达量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