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然灾害经济波及效应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1595080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分阶段、分行业、分地区探索性的研究了重大自然灾害的经济波及效应,充实了此类问题研究的实证范例,对进一步认清灾害的经济影响,找出更好的更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减灾策略,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
  (1)首先本文进行理论研究,从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出发,讨论了“生产率”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和条件。关于重大自然灾害经济波及效应的研究,由于学者们掌握的证据和分析的角度不同,结论差距较大,甚至有相反的观点出现。国外学者Albala-Bertrand(1993)、Aghion和Howittsls(1998)提出了自然灾害具有正面效应,即所谓的“生产率效应”,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赞同,但也有许多学者反对。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结合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我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总结出重大自然灾害经济波及影响的传导机制,讨论了“生产率效应”存在的可能性。
  (2)从分行业的角度对短期间接经济损失做出了初步估算,根据灾后经济发展情况,测算出实际长期间接经济损失。实际的间接经济损失的度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仅和产业关联相关,还和经济效率和技术进步有关。本文在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和哈罗德——多马模型对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算的基础上,从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变化的角度对长期间接经济经济损失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汶川地震对四川省的长期间接经济损失为8731.88亿元,加上直接经济损失,总的经济损失为16103.6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和直接经济损失之比为1.1845∶1。
  重大自然灾害对不同产业部门的经济损失有所不同。就受灾省份来看,省内省外存在有诸多经济联系,省内的某个部门受损,不仅会影响到省内关联部门,也会影响到省外关联部门。而目前地方统计只核算补充输入型投入产出数据,无法准确区分省内外的间接经济影响,本文就此进行了统计数据调查搜集工作。根据搜集到的四川省在国内省外销售数据和国内省外购进数据,计算出省外购进比率,使用比率拆分的方法进行投入产出核算,并据此得到非补充输入型投入产出数据,估算出了四川省直接经济损失对省内和省外的间接影响。
  (3)分阶段探索性地研究了重大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灾后短期内迅速扭转了受灾地区当期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趋势,从长期看,内需得到一定的增长。重大自然灾害经济波及效应的传导机制表明,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通过影响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产出。已有文献因研究方法所限,缺乏从消费、投资和总产出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变化中阐述重大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往往只能得出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数值,却无法阐明该结果产生的过程。而结构性向量自回归(SVAR)的方法可以很好的描绘出这个动态的过程,故而本文采用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来探索性研究重大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重大自然灾害条件下投资、消费和产出的当期关系设定短期约束条件进入SVAR模型分析,分阶段的响应关系表明,灾后短期消费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市场信心,表现为GDP同时对消费与投资的正向响应,且迅速扭转了当期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趋势;灾后长期地方GDP仍主要为投资拉动。灾后长期,消费对投资的冲击反应为正向,表明投资最终引致了社会有效消费需求的增长,即从长期看,重大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受灾地区内需不足的局面。
  (4)分行业测算出经济效率的逐年变动情况,发现重大自然灾害之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选用Fare等构建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出TFP的逐年增减情况,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TFP测算需要使用行业物质资本存量数据,而目前一般统计没有对省内行业资本存量的核算,已有文献研究也没有此类数据。本文根据四川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和汶川地震造成的行业物资资本存量损失数据,使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出2002~2012年四川省分行业物质资本存量,从而较准确的测算了行业经济效率的变动情况。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灾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得到提高。对于分行业来说,不同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有较大差距;其中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较多的有第一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较多的有房地产业和工业。根据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大部分行业技术进步变动为正向,而部分行业的技术效率变动为负向,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为技术进步拉动。单从技术效率变动的角度看,地震后工业和房地产业的技术效率增加了,其余行业的技术效率下降了,其中农业下降最多,其次是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5)分地区测算出重大自然灾害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和地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情况,并测算出灾后历年的时期固定效应。地震一般由震中起始,对地质构造和地理位置远近不同的地区的影响各不相同,灾后的恢复重建也会存在着地理空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计算moran-I指数,分析出受灾前后各地市经济发展空间联系格局整体上变动不大。为了对灾害前后各地区的经济效率和资本产出弹性进行测算和比较,需要各地市的物质资本存量数据,本文使用Kohli方法确定基期资本存量,之后使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出2002~2012年各地市的物质资本存量。地区经济效率和资本产出弹性的实证结果表明,灾后人力资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且存在有时期固定效应,在2008年为负效应,之后逐年增长,2011年及之后为正效应。灾前各地市经济增长存在有σ趋同,而灾后σ趋同倾向不明显;当选择消费水平、城镇化水平、工业化率、投资率、市场化程度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时,灾后各地市经济增长存在有相对β趋同。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重大自然灾害对经济存量造成极大的损失,因而引致投资需求,新增资本给技术革新和人力资本改良带来机会;当短期内投资不受区域总收入的约束时,这一过程可以实施。相对于技术进步的快速增长,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有所降低,因而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应该加强市场机制建设,更好的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
  (1)在数据发掘方面,使用比率分解法核算出四川省非补充型投入产出数据,并使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出省内分行业物质资本存量,以及各地市物质资本存量。在间接经济损失和生产效率变动的测算中需要使用非补充型投入产出数据,省内分行业物质资本存量数据和各地市物质资本存量数据,而这些数据是难以获得的,统计部门并没有核算,已有文献也没有研究。本文核算的这些数据丰富了物质资本存量数据库,为后续研究或其他研究使用提供了基础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本文估算出四川省内直接经济损失关联到的省外间接经济损失数据,并进一步根据灾后的经济发展估算出实际的长期间接经济损失,为间接经济损失的测度提供了一个方法借鉴。
  (2)分阶段探索性的研究了重大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灾后短期内迅速扭转了当期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趋势,从长期看,内需得到一定的增长。在对重大自然灾害经济波及效应的理论分析中,结合部分学者的“生产率效应”的观点,讨论了重大自然灾害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效应和这个积极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总结出经济波及效应的传导机制,表明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通过影响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产出。而已有文献因研究方法所限,缺乏从消费、投资和总产出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变化中阐述重大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往往只能得出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数值,却无法阐明该结果产生的过程。本文分阶段研究重大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消费、投资和产出之间响应关系的变化中分析灾害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从而较好的阐明了这一过程。根据灾后投资、消费与产出之间的当期关系设定短期约束,通过SVAR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灾后短期内消费市场出现繁荣景象,促进了市场信心,改变了之前单独由投资拉动经济的局面,并迅速扭转了当期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趋势。这一发现表明,重大自然灾害在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需求,当短期内投资不受总收入的约束时,则会出现拉动经济的积极效应。
  (3)根据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灾后经济效率提高的存在条件,并以实证分析从分行业和分地区的角度验证了理论探讨结果。行业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灾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得到提高,主要为技术进步拉动;技术效率则有所降低,且规模效率比纯技术效率降低更多。地区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表明,灾后经济效率提高,与行业角度的分析一致,且人力资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灾后的时期固定效应在2008年为负效应,之后逐年增长,2011年及之后为正效应。各地区经济空间联系格局在灾后整体上变化不大,灾前各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有σ趋同,而灾后存在有相对β趋同,相对趋同的控制变量为消费水平、城镇化水平、工业化率、投资率、市场化程度等指标。这些发现,为合理的经济决策提供了依据。
  由于研究水平和技术手段的限制,本文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是本文实证分析部分在重大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和经济后续影响的量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延伸,但缺乏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实证研究。一些研究表明,人类的经济行为选择在灾害期间不同于常态经济时期,因而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后续研究可从微观的角度讨论效率变动的具体过程,且从经济行为转变的角度尚有许多可供研究的空间。
其他文献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
期刊
学位
本文以实证主义的观点出发,紧密围绕在如何厘清电信竞争中的“内生成本、外生成本”问题,就中国电信领域中的几个重要方面对“竞争中内生成本”作用与“竞争中外生成本”的作用进行经济学评估,以期找到电信领域中市场竞争和政府规制的最佳结合点,完善有关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基本理论研究,为中国电信体制改革的实践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和政策建议,同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制定电信体制改革政策提供文献支持。  本文亦揭示了这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