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场地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勘探以来,随着开发程度加深,实践获得资料的进一步丰富,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场须四段岩性较为复杂,已有的储层参数解释模型未从岩性角度出发,建立不同岩性的储层参数解释模型;(2)以前未引起重视的细粉砂岩和砂砾互层发育优质储层,依据常规测井曲线较难识别这些储层;(3)以前研究针对储层分类标准较笼统,未分岩性建立储层分类标准。本次论文研究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测井技术方法,通过岩性识别、储层参数计算、储层识别技术、流体识别技术及储层评价标准研究,形成基于新场须四段储层测井识别及综合评价技术。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在测井资料标准化、岩心归位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新场须四段岩屑砂岩、钙屑砂岩和灰质砾岩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取得了较高的解释精度。同时运用核磁共振测井进行储层参数研究,依据T2谱分布特征建立了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测井能提供与孔径尺寸相关的区间孔隙度,能准确计算出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流体孔隙度的相对体积。 以岩石薄片鉴定为依据,形成了常规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元素俘获测井及孔隙度交会的岩性识别技术,开展了裂缝识别及有效性评价技术研究,建立了储集类型划分方案,按储集空间的差异,将新场须四段分为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储层,在储层有效下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常规测井、核磁共振测井定量识别有效储层。 综合利用常规测井、偶极声波测井及核磁共振测井气水差异特征,开展了不同类型储层的流体识别技术针对性研究,形成了九种流体性质评价技术。尤其加强了电阻率与孔隙度交会和核磁共振测井气水驰豫分布特征研究,分岩性分构造建立了不同饱和度下电阻率与孔隙度的交会图版,在核磁共振测井影响因素、观测模式优化的前提下,加强了孔隙流体核磁共振测井驰豫特征研究,确定出了不同岩性储层气水驰豫分布值域区间,形成了针对不同岩性不同储集类型的常规测井、偶极声波测井及核磁共振测井气水差异识别技术。 综合考虑新场须四段各亚段沉积微相的差异,分岩性建立了储层评价标准,依据常规、核磁共振测井气水差异特征,对孔隙空间流体的敏感信息进行研究,形成了不同饱和度下孔隙度与电阻率交会、核磁气水T2分布谱的综合评价指标,分别建立了粗中砂岩、细粉砂岩、钙屑砂岩和灰质砾岩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在储层测井解释模型、储层识别、储层流体识别、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新场须四粗中砂岩、细粉砂岩、钙屑砂岩、灰质砾岩的储层评价标准,对新场须四段已完钻的52口井进行了重新处理与评价,对已测试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挖潜建议测试层,形成的测井解释技术在已测试的19口井52层储层中得到了应用,其中44层储层测井解释结论与测试成果吻合,测井解释符合率为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