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引言部分简要说明了审前准备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我国却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程序,只是一个诉讼阶段,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概述。本章对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概念、功能、价值进行了论述。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是指诉讼系属以后至法院正式开庭审理之前的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诉讼程序。 审前准备程序具有整合当事人争点、交换并冻结证据、约束当事人言词辩论行为、促进和解,使诉讼纠纷解决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的功能。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实现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等三个方面。第二章,有关国家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比较研究。本章对有关国家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介绍了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立法,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立法;法院职权主义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立法,包括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立法。文章对这两种模式的审前准备程序立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从提高诉讼效益、防止庭审中突然袭击、促进诉讼和解、提高裁判质量、提高当事人的诉讼参与性等五个方面对国外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立法价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章,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立法与不足。本章主要介绍和论述了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立法与不足。文章首先对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在我国的演进进行了回顾和评价。然后通过中美两国的立法对比指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四章,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构想。本章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构想。文章首先论述了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应当遵循的原则,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遵循当事人主导与法官监督相结合原则、效率、效益原则、程序性准备原则、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价值原则、吸收、借鉴和适合国情原则。对于改革和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构想和措施,笔者认为应该从明确被告提交答辩状的义务,建立诉答程序;由当事人双方决定审判对象,确定争点;建立交换证据制度,保障平等对抗;完善现有的举证制度;设置初步审理制度;确定审前准备程序法官和庭审法官相分离的制度;合理配置审前准备程序中法官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程序法官释明权制度等八个方面入手来解决。第五章结论部分指出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是民事审判方式的又一重大变革,在构建审前准备程序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把握住审前准备程序的价值、功能和目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我国诉讼文化传统和诉讼结构,借鉴和吸取两大法系的审前准备程序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
其他文献
<正> 注意力资源价值几何 图书宣传是出版社图书营销的重要一环,图书宣传的实质,就是通过发布有关信息,有效地吸引、聚焦读者的注意力,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图书。在一定意义上
学校体育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处处充满了风险,如何减少和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学校体育中的风险管理理念、
不动产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不动产法也获得了人类生存法的称号,与不动产相关的权利和法律行为受到广泛的关注。世
反重力铸造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特种铸造技术,对铸件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尤其适合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的铸造,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首先对反重力铸造设备的电气部分进行设计,
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企业生产高精、复杂零件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切削参数的选择对产品的生产效率,加工质量以及生产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企业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胃溃疡的临床护理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消化内科接受诊治的114例胃溃疡患者视为调查对象,根据其入院时间顺序纳入实验组与常规组(n=57)。
许多金属材料的制备过程都包含液-固转变,作为母相的液体结构和性质对所形成的固体材料的组织和性能有重要影响。虽然人们对液态金属熔体的结构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在中西方哲学中,“德”与“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争辩不休的话题。有德之人一定是幸福的?无德之人一定是不幸福的吗?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不仅有助于促进哲学中“德”
目的探讨益气和胃胶囊联合瑞巴派特片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8年10月在荆州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9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
左联烈士、潮籍女作家冯铿的创作始终关注女性命运,探索女性解放的道路。《最后的出路》是一篇以女性意识觉醒为题材和线索的小说,揭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女性所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