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中医营养学是研究中医饮食理论及应用的学科。她是中华民族运用饮食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智慧结晶。人类从上古时代在寻找饱腹之品的过程中发现了具有养生及医疗价值的食物。酒的酿制和汤液的出现对营养学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至周代,设立了“食医”使中医营养学更为专科化、制度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做了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相当数量的食物,进一步完善了饮食营养学理论。唐宋元时期是中医药卫生及中医营养学发展的比较繁荣时期,出现了食疗专篇(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食治),以及食疗本草专著(孟冼的《食疗本草》)。明清时期,有关饮食营养的著作较多,《本草纲目》的出现丰富了食物及食品的种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医营养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2009年,卫生部妇社司在中国大陆组织公民健康素养水平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仅为6.48%。目前,尚不清楚社区居民这一基层群体,对中医营养学的了解和应用的状况,对饮食营养方面的知识是否存在空白、含混甚至错误,需要进一步调查、梳理、分析,从而使中医营养学知识能够真正的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从中医营养学知识及实践的角度对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分析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的观念及具体实施情况,为今后的社区中医宣教工作找到方向及切入点,并为社区中医实践提供数据及资料支持。方法通过对中医文献的研读,参考翁维健教授《中医饮食营养学》与周俭教授的《中医营养学》教材的内容,结合临床经验及专家意见,设计《社区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学认知度及行为调查表》。问卷调查对象为2014年4月至8月在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体检或咨询的本社区居民,收集到有效调查表500份,采集居民基本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居民对于中医营养学的认知度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饮食营养知识总体得分偏低(总分40分,平均22.35分),其中“饮食营养基础知识部分”得分低,提示居民对于食物的性能、作用及饮食原则等基本概念的认知较薄弱;“饮食营养应用部分”得分低,且居民在答案选择时漏选的现象较普遍,提示居民对于饮食禁忌的原则掌握尚显不足。饮食营养态度部分,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医营养学知识”。在饮食营养行为的考察上,居民对于食物的养生保健作用认识不足,而在临床病例中选择具体对应的食疗食物时正确率较高。最后在饮食营养知信行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中,有“知行不统一"的现象。结语1社区居民整体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尤其对于食物性能等知识的认知度较低,应针对各类重点人群,加强宣教。2在各影响因素下,居民中医营养学知识的掌握有显著性差异。患有慢性病的人群的饮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明显优于非慢性病人群。3大部分居民能够掌握一些中医营养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但是知识内容了解较狭窄、片面。4居民对于中医营养学知识有需求,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指导实践。5目前居民获得中医营养学的知识以散在媒体传播为主,更希望通过讲座以及与营养人员面对面交流,得到个体化指导。综上所述,社区居民对中医营养知识有所了解,但了解不多,也不全面、准确。因此,急需在社区开展中医营养的宣教工作,并向更多的人群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