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动力。但我国现行城镇化过程并非低碳,存在城镇建设用地粗放、资源消耗严重、道路交通高碳排放等问题。表明我国城镇化不仅非低碳,反而是高碳高能耗的。为了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碳减排之间的矛盾,对城镇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并分析城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为低碳绿色、以人为本的低碳城镇化道路提供基础。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城镇化低碳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高碳排放现状。并在收集整理各省能源消费数据的基础上,定量研究1995~2014年间30个省市的城镇碳排放量。通过对城镇化率和城镇碳排放的Eviews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是长期协整的,进而对我国30个省市城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进行研究。为研究区域差异,在影响因素分析中,按照城镇化水平将30个省市划分为高、中、低三组样本,采用STIRPAT模型进行分析。本文影响因素的选择依据模型,同时将产业结构作为独立的因子纳入模型中。结果表明,高水平样本组省市对人口因素和富裕程度因子最为敏感,中等水平样本组对收入水平和城镇化率最为敏感,而低水平样本组产业结构因子的系数是三组中最高的。表明,五种因素都对碳排放产生影响,但各因素在不同的城镇化水平下,敏感程度也各不相同。在STIRPAT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适合我国新型城镇化不同水平发展的低碳路径。宏观上要加强政府制度上的保障,微观上分别对三种不同水平的城镇化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高城镇化水平省市要顺应城市发展趋势,走平稳适度并消费低碳的城镇化;对中等水平的省市,要调控人口过快增长,走人与环境和谐和理性消费的低碳城镇化;对低城镇化水平省市,要在健康稳步推进城镇化时,走技术支撑低碳可持续的绿色城镇化道路。并提出适合我国低碳城镇化发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