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脊柱骨折的发生日益增多。而胸腰段椎体由于具有较大的活动度,又是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的转折点,所以最易造成胸腰椎的骨折,并且是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而骨折的治疗时机及采用的治疗方法,直接影响到预后。随着生物力学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已成为主流趋势,我国近十年才开始接受这种内固定技术,并广泛使用和推广。我院于1995年5月-2004年3月收治334例胸腰椎骨折的病人,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 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术后随访出现术后并发症42例,发生率为15.1%,椎弓根钉断裂25例(占9.0%),椎弓根钉松动9例(占3.2%),神经刺激症2例(占0.7%),术后感染3例(占1.1%),其中1例皮肤感染,2<WP=7>例取钉时发现钉周围有炎性物质,背部内固定物突出感3例(占1.1%)。神经功能改善一级或一级以上的占45.5%,无神经系统合并症的患者37例,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系统合并症,无一例出现顽固性疼痛,均能胜任日常工作与生活。椎弓根固定技术是通过椎弓根将螺钉拧入椎体中,从而起到锚固作用,这种锚固强度足以保证通过椎弓根钉与纵向连接杆之间的撑开,压缩,旋转等作用力。其优点是术中不破坏脊椎后方韧带,提供三维矫正,固定范围短,内固定较坚强,骨折愈合率高。椎弓根螺钉间接减压机制是通过椎弓根螺钉撑开损伤部椎体与椎间盘,紧张后纵韧带与椎间盘纤维环,将凸入椎管的骨块推向前方而复位,称为韧带整复(Ligamentotaxis)。而韧带整复作用取决于后纵韧带及纤维环等结构的完整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无论是完全截瘫,还是不完全瘫均应手术治疗,因为手术治疗可以使脊柱获得理想的复位和可靠的稳定性,有利于神经恢复及功能锻炼,手术减压能解除脊髓的外来压迫,早期减压可以减轻脊髓损伤程度并可确切了解脊髓损伤程度,对预后提供参考。对无神经损伤的腰椎爆裂<WP=8>骨折早期手术治疗,防止晚期成角畸形及进行性神经损伤的发生。多数学者认为胸腰椎骨折整复内固定后需植骨融合,严重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在手术内固定的同时行椎间植骨是防止内固定失败,避免继发性脊柱成角畸形及晚期神经损害的关键。我们观察到神经损伤程度的轻重并不一定与CT显示的椎管占位程度一致,爆裂骨折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受伤瞬间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主要与损伤时伤力的大小关系密切,而伤后病人来诊时及以后的各种影像资料均已是伤后的情况,并非瞬间的情况了。所以绝大多数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即使彻底椎管减压神经功能也基本无恢复,对于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后路椎弓根固定复位可获得满意的间接减压。术后的康复锻炼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较好的指导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早期进行腰背肌锻炼,可改善局部供血,防止骨质疏松,避免伤椎进一步楔变,预防腰背肌废用性萎缩,慢性腰痛等并发症。脊柱由于椎间盘的存在而呈弹性结构,长时间内固定及过度负重均可造成一定的并发症。我们观察发现断钉者多为不伴有脊髓损伤患者,说明胸腰椎骨折术后的患者不宜下床过早,应卧床2-3个月,尤其是<WP=9>不稳定骨折的患者。取钉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及椎间植骨融合的质量而定,以8-12个月为宜,并以X线片为指导。过早取钉使脊柱融合不佳,过晚由于脊柱的微动致螺钉的疲劳易发生断钉、弯钉及螺钉的松动。 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是一项安全的手术技术,本组资料显示椎弓根固定技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短节段内固定技术,术后并发症42例,发生率为15.1%。分析内固定失败与矫正度数的丢失原因有很多:(1) 内固定器械的选择、结构、材质有关。(2)椎体碎裂及椎间盘损伤严重,致使椎弓根钉复位困难,并在后期使骨折椎体形成空壳,致后凸畸形,椎体高度丢失。(3)伤后至手术时间过长,后纵韧带、组织伸展性及韧性差,造成椎体复位差,为了使骨折恢复高度,过大的纵向撑开力增加了螺栓与头侧螺帽交界处和钉骨界面所承受压力。(4)手术操作原因,如进针点的选择,进针方向,螺钉进入锥体长短等等。(5)植骨量不足或植骨未融合。(6)骨质疏松,椎弓根钉稳定性差,易松动。(7)术后活动过早,缺少腰具保护,体重大者更易出现。(8)未及时取出椎弓根钉。上述一些并发症通过医生及患者的注意可以减少,但不可避免。 <WP=10>通过本组病例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经椎弓根螺钉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是恢复椎体高度,脊柱生理前凸,减少晚期神经症状出现的较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