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区抗日根据地农业生产政策研究(1940-1945)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hk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海区抗日根据地,位于江苏北部,是联系苏北与山东两大战略区的重要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取得了光辉业绩,并使之在保证战争供给与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研究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生产,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结合史实,考察了淮海区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过程。认为淮海区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过程是艰难、曲折、复杂的。   其次,本文结合史实,考察了淮海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环境。认为淮海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客观环境总的来说是恶劣的,这也就说明淮海区抗日民主政权在该区域发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   再次,本文结合根据地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大量的史料为佐证,考察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具体发展状况。认为淮海区抗日民主政权发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是因地制宜的,同时也是积极有效的。   最后,文章对抗战时期淮海区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生产作了总体评价。认为淮海区抗日民主政权领导淮海区广大群众进行的农业生产,不仅调动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地主阶级中大部分的抗日积极性,很好地巩固与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当然,淮海区抗日民主政权领导淮海区广大群众进行的农业生产取得这些历史功效的同时,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出于国家利益考虑,汉代封建统治者要求宫廷上层女性做到生儿育女、做好帝王的贤后妃。汉代统治者对宫廷女子进行“道德”教育,让她们知道“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并遵从这
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在上海大场地区建立的教育组织,它以“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为宗旨,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训练,以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方法来改造乡民社会。  陶
众所周知,聚焦传统农村经济社会、整理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挖掘地方志史料,是当前中国现代史与中共党史研究所共同关注的重点领域。就国内外关于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原中央
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作为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现代化是指为适应人类社会的这种变革,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国在鸦片战争之
基督教是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宗教,它曾多次进入过中国,在晚清时更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重新进入中国。这一时期的基督教,由于有着西力政府作为其后盾,在中国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