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殖民理论家爱德华·W·萨义德著作等身,其《东方学》被看作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滥觞,具有极高的国际影响力。自台湾学者单德兴将萨义德引介中国以来,其后殖民理论在中国学界引起热议,学者亦较多集中于东方主义的研究;此外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也在国内受到一致好评,萨义德知识分子观同样是学界探究较多的课题。本文则从身份认同角度入手对萨义德的后殖民知识分子话语进行研究和梳理。身份认同不仅是当代欧美文化政治的风向标,也是席卷全球的一种认知风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全球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呈现多极化趋势,所谓的世界霸主已经不复存在,经济上亦走向全球化,各国家、地区和民族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随着世界范围的普遍进步与发展,文化同样也开始了全面转向,身份认同作为一种与政治文化联系紧密的话语在学界引起了热议和研究,性别、地方、种族等元素都是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后殖民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萨义德本人以积极介入政治而在国际上声名鹊起。通过研究他的理论文本,可以厘清以萨义德本人为代表的后殖民知识份子在当今社会中是如何构建身份认同的。因为曾经有过难民的身份,萨义德在其论著中涉及到了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话语。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文本细读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细致梳理萨义德著作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摘取其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话语相关表述。后殖民知识分子是指从第三世界前殖民地流散移民到第一世界前宗主国、操持后殖民批评的知识分子。这部分知识分子身处后殖民语境的核心冲突地带,他们出生在前殖民地,接受的却是殖民体系教育,最终定居于西方原殖民国家。这样的艰难历程不仅仅给后殖民知识分子带来身份上的困惑,同时也使其获得了一种边缘性视野、混杂身份及其文化权力,从而发挥着虽边缘但重要的批判性建构功能。后殖民知识分子至今的文化身份依然在受到质疑,其混杂性受到了来自母国与宗主国两边的否认和排斥,甚至被指控具有特权精英和买办知识分子的嫌疑,面临着阶级政治的分化。在这样的处境下,后殖民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多元张力与建构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首先着眼于萨义德后殖民知识分子话语的形成的原因,任何文学批评的发展都离不开时代环境的推动和限制,萨义德本人特殊的经历也是构建出独特身份认同感的重要原因,其所处的特定社会情境中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亦有着推动作用;而后结合萨义德著作以及前人的研究梳理萨义德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话语的意义和内涵,提炼出“他者”、“流亡”、“再现”、“业余”四种话语进行系统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到话语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作用;最后对萨义德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话语进行整体的评析,从中析出启示与反思。作为以流亡知识分子自居的批评家,萨义德提出了对知识分子的种种界定,为其身份认同划定依据并表明了现世批评与消解强制性知识的反抗式道路,为人类的自由解放做出巨大贡献,对当代知识分子文化身份问题也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也应看到,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观当中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尽管对于当今知识分子重新树立使命感有重要的警醒作用,但其中也存在明显的理想主义和乌托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