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Catestatin,CST)水平,评价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并发主要恶性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临床中留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太原市中心医院确诊的125例AMI患者血液标本,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史,既往病史,入院时血压、心率,Killip分级,各项生化指标,72小时内超声心动图等资料以及治疗经过(包括早期再灌注治疗及药物治疗)和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主要恶性心脏事件。本研究主要恶性心脏事件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或再梗死、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定义为新出现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除外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指Killip分级≥2级。根据入院CST浓度四分位数间距分为四组,比较各组临床特征,治疗经过,主要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差异;根据AMI患者是否伴有心力衰竭分为两组,如果伴有心力衰竭,按照Killip分级分为II-IV级,根据AMI患者是否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比较各组CS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氨基末端前脑钠肽(Amino-terminalpro-brain sodium peptides, NT-proBNP)水平的差异。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CST、NE、NT-proBNP浓度。结果(1)临床特征:四组在年龄,既往患糖尿病史、心绞痛病史,BMI,白细胞计数,利尿剂应用,胱抑素-C(Cystatin-C, CysC)、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NE、NT-proBNP浓度随着CST浓度升高而增加(P<0.05);入院72小时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示: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 LVEF)随着CST浓度升高而明显降低(P=0.002)。(2)住院期间主要恶性心脏事件发生情况:随着CST水平升高,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死亡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或再梗死发生率随CST水平升高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评价CST对住院期间AMI患者发生主要恶性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29,95%CI:0.640-0.817,当CST=72.65(pg/mL)时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主要恶性心脏事件的价值最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7%和7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ST及NT-proBNP是A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AMI患者伴心力衰竭时,CST、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AMI不伴心力衰竭的患者(P<0.01)。NE浓度水平在AMI患者伴心力衰竭时要高于AMI患者不伴心力衰竭时,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随着心功能的恶化,CST、NE、NT-proBNP浓度逐渐升高(P<0.05)。ROC曲线评价CST对住院期间A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14,95%CI:0.638-0.791,当CST =70.08(pg/ml)时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价值最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6%和7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心力衰竭史、hs-CRP、CST、NT-proBNP是住院期间A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4)AMI患者伴恶性心律失常时,CST、NE、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AMI不伴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P<0.05)。ROC曲线评价CST对住院期间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25,95%CI:0.629-0.820,当CST =70.35(pg/ml)时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最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9%和7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升高(≥6.1mmol/l)、CST是住院期间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CST是A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能有效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2)CST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血浆水平可反映AMI患者心功能。(3)CST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住院期间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