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入关前的盛京,随着满洲的统一和政权建设及稳固,女真(满洲)风俗虽然仍然以传统的旧俗为主,但也在与周边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随着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统治地区日益南移,与汉族交往日深,变化也越明显,成为满族入关,迅速适应中原文化并建立统治的基础。八旗整体入关,建立统一全国的政权之后,盛京地区作为清朝“龙兴之地”,在有清一代,仍然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满族根本之所在。清统治者对于维持“国语骑射”和满族社会旧俗一直相当重视。但是,随着清初八旗入关,盛京地区出现有土无人的现状,清统治者出于“充实根本”的考虑,对盛京地区采取盛京将军和盛京五部以及两府的设置。土地管理采取设置旗地、官庄、皇庄等形式。并在盛京地区实施招民屯垦,辽东招民屯垦令的颁布解决了辽东有土无人的现状。随着盛京地区的恢复和发展,到了康熙初年,基本上达到了充实根本的目的。但是,另一个问题也同时摆在了清统治者面前,大量汉民来到盛京地区,同当地原住民生活在一起,民族融合渐渐形成,移民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承也会影响到盛京地区的原住民。首先是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其次是移民文化导致精神文化的变迁,最后是社会风俗与风气的变迁。清朝统治者认为“盛京旧俗,关系甚重”。将固守祖宗旧制旧俗,防止汉化,保持龙兴之地满族“风俗淳朴”的尚武精神和骑射本习,看成是满族根本。“国语骑射”一直是满族引以为傲的资本,也是他们能入主中原的凭借,同时也要依靠这一优长威慑和巩固对汉人的统治,更要依靠这些独特的风俗维护和加强本民族的凝聚力。从康熙中后期开始,为维持和挽回盛京旧俗,清廷整治、禁令频繁下发。柳条边的修筑,局部封禁到全面封禁盛京地区,清统治者试图通过这些办法阻止满族人汉化和挽回盛京旧俗。但是,最终这些努力都宣告失败,清统治者不得不默认盛京地区社会风俗变迁的事实,并且开始防范汉俗北上黑龙江、吉林两地。盛京地区的社会风俗变迁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清统治者封禁政策的成败,而是无法阻挡先进汉族文化的冲击,阻止不了满族学习先进文化,所以也就没办法维持盛京社会风俗。事实证明,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趋势中,清朝盛京地区以及整个东北地区的社会变迁和风俗变迁都是不可逆转的,任何人为的阻隔和禁止都不可能成功。其中最根本原因在于落后文化风俗对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文化风俗的认同,强大的汉文化融合落后的满族文化成为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