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在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的背景对其进行法律制度实施效果评估研究。通过对制度的文本质量和主要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考量制度是否需要修订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针对法律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的环境法治和时代背景特点,从静态文本层面:法律规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协调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对制度文本提出修改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制修订与该法律制度相关的条例提供参考;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的背景对其进行法律制度实施效果评估研究。通过对制度的文本质量和主要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考量制度是否需要修订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针对法律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的环境法治和时代背景特点,从静态文本层面:法律规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协调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对制度文本提出修改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制修订与该法律制度相关的条例提供参考;从动态实践方面:生产者遵守制度和消费者参与制度的情况提出由实践调研得出的改善建议,以期反馈出现行制度在实践中出现现实问题被重视,从而更好的发挥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对我国环境法治的预期法律意义。首先,通过资料收集、文献研究等方法全面获取现有学术领域关于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的相关文献,通过对既有制度体系的系统梳理,了解当前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建设的法律现状。其次,采用专家访谈、实证调研等方法,建立生产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具体评估方法。再者,根据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对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进行静态文本质量和动态实践效果评价,分析总结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自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静态文本质量评价和动态实践效果评价的结果,结合我国该制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生产者责任延伸产品领域对制度内容和实践建设的需求,分别提出制度静态文本和动态实践的修订建议。经评估后发现,在静态文本质量方面,我国生产责任延伸制度合法性较好,但在合理性、协调性、可操作性、规范性方面整体评价较低,特别是协调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在主要制度实施效果评价方面,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的颁布实施为我国环境治理发展方面提供了法制保障,带动了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的相关产品领域健康发展。但评估结果也发现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在生产者认可制度、消费者参与效果、制度相关领域法律规定的约束力等方面还存在生产者对法律制度认可度低,执行效果差、消费者公众参与有待提升等,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估反馈的结果,本文认为制度的制修订应当符合合法性、合理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原则,即立法程序正当合法、主要制度设置合理、与上位法不冲突、内容具体可操作等立法标准。除此以外,对于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静态文本和动态实践的的具体建议,本文分别给出以下建议。静态文本层面:一是通过修法解决法律规范冲突和法律规范虚置问题;二是加强法律制度整合和对法律规范系统整理解决法律制度规范协调性问题;三是通过细化制度规定,缩小规范与事实间差异解决法律制度规范可操作性问题。动态实践方面:一是通过提高生产者行业规范执行标准等加强生产者遵守制度;二是通过加强法律宣传和拓宽公众参与制度路径等解决消费者公众参与效果低的问题;三是通过加大制度法律约束力的执行力度促进制度实践效果差的问题。
其他文献
职业放贷行为是放贷人以营利为目的,向不特定群体从事经常性、职业性的放贷业务。因其未取得金融许可,具有市场及社会性风险,引发学界及理论界对职业放贷行为存设价值的争议,出现“肯定论”、“否定论”、“折衷论”三种立场。本文从经济法规制视角出发,反对一刀切的否定或肯定职业放贷行为的存设价值,主张对其予以“扬弃”,以圈定交易主体、限定自有资金和短期资金为交易资金、设定低利率三方面为必要条件划定保护性边界,对
由于民事诉讼立法未对上诉利益进行规定,且我国并不存在大陆法系国家的阶段式诉讼构造和判决效力体系,因此实践中上诉利益的认定呈现出混乱的状态,各地法院对上诉利益的审查机制和认定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具体来说,在上诉案件受理和审理阶段共有三种不同的上诉利益审查机制,对应着上诉利益作为上诉成立条件、上诉要件和本案要件的不同性质。对上诉利益的判断也因理论依据各异而呈现出较大的区别,特别是判决理由中的判断是否具
保护规范理论伴随布勒公权理论而诞生,历经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在外国法中有着独成一脉的生成背景。以二战为界的新旧理论演替表明这一理论虽存有缺陷,同时又拥有强大的魅力以及未来适应力。于我国司法实践而言,该域外学理也具有相当的可借鉴性。不仅契合我国行政诉讼构造与功能定位,增强我国“利害关系标准”的可操作性,且利于扩大权利范围以及遏制行政滥诉。在我国行政诉讼中,原告资格的判定问题始终是颇具争议的难题。早在本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基于保护经营者而构建的法律规范,随着不正当竞争频繁发生和消费者主权的到来,经营者与消费者冲突增多,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已成为时代之需。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归纳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消费者不同的保护模式,提出我国采取直接保护消费者模式的合理性和实现路径。运用案例分析法梳理不正当竞争认定中的消费者因素,找出消费者标准在不正当竞争认定中的作用以及保护消费者权
生态损害赔偿是以修复功能为核心的特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欲设定赔偿额度促进赔偿数额合理化,需要科学立法、精准评估、理性裁量的多重保障。通过对“差额说”与“完全赔偿”的理性反思,重新理解损害赔偿实质目的。从法功能主义视角,整合生态环境损害范围,定位救济功能的整体性框架。同时从实证分析出发,厘清赔偿额度在司法实践中的惯性思路,法官在案件中对生态赔偿与修复费用缺乏统一认知。为解决因立法衔接断层和抽象概念导
2017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此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在我国确立,并且该制度在实践中已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早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55条和《环境保护法》中便规定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而这与新设立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存在冲突,诸如适用范围高度重合、诉讼程序难以衔接等难题。本着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此类难题,20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跨境并购行为的发生频率也在日益提升,无论是国内企业走出去还是国外企业走进来,都共同参与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者必须要对东道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有着深入全面的了解,才能够保障并购的顺利进行。针对跨境并购所受规制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在构建时主要围绕着国家利益与安全展开,从而实现对这两方面的有效保护。面对这一环境背景,本文主要从四方面的内容对典型国家外资安全审查
调解作为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常设局最为倡导的解决跨国儿童诱拐纠纷的方式,在《国际诱拐儿童民事方面的公约》(以下简称“《海牙儿童诱拐公约》”)的缔约国解决相关纠纷的时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运用比较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对《海牙儿童诱拐公约》框架下跨国儿童诱拐纠纷的调解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海牙儿童诱拐公约》框架下家事调解的含义及其在解决跨国儿童诱拐纠纷中的
仲裁与诉讼是相互独立、互相排斥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有关合同中既约定了仲裁又约定了诉讼作为争议解决方式的“裁审并存”条款屡见不鲜,对此种条款的效力认定态度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仲裁意愿能否最终实现。本文综合运用比较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裁审并存”条款的效力认定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分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比较法视角下“裁审并存”条款的具体形式
遗产破产指的就是自然人死后,遗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包括未到期债务)且继承人放弃继承或限定继承时,经相关权利人申请后,由法院进行审查并对遗产宣告破产或正在进行中的自然人破产程序因该自然人死亡转为对其遗产继续进行破产。考虑到我国法律并未涉及任何遗产破产制度,那么域外法的考察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对于遗产破产制度具体规则的构建既要借鉴域外法的先进立法经验也要体现我国法律的“特色”。就我国构建遗产破产制度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