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农业人口的真正市民化。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农业人口的大量非农化转移,虽然以常住人口统计的名义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6年的57.35%,但以户籍人口计算的实际城镇化率却只有41.2%。农业转移人口(即农民工)的实际城镇化率,即农民工的市民化,明显滞后于他们的就业非农化进程。影响农民工有效市民化的因素有很多,较低且不稳定的工资收入一直是其中的首要阻碍因素。对于农民工的工资决定,学者们多总是先从新古典工资理论(即传统人力资本视角)来寻求解释,基于学校教育、经验、培训所表示的传统人力资本差异来解释他们的工资差异。然而,系统梳理这些研究后,我们发现,传统人力资本因素在控制住制度环境和职业、行业等结构因素的作用下仍均无法对同一个体在不同职业上的工资差异及同一工作上相似个体间的工资差异提供强有力的解释。特别是在个体受教育程度日趋同质化后,文化程度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本要素已很难对农民工工资给出有效解释。面对着上述传统理论的解释困境,以非认知能力为核心的新人力资本理论为传统理论的解释脱困提供了契机。最新的国际研究显示,非认知能力在个人经济和社会表现上的影响也许比我们之前重视的教育等传统人力资本因素要重要的多。所以对于农民工非认知能力的探究不仅可以提高其人力资本进而提升其工资水平生活质量,也能够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建议,促进农民工实现市民化。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文根据国际公认的“大五人格”非认知能力模型主要研究了:(1)运用Osborne(2000)的方法对农民工非认知能力总指标及其各维度非认知能力进行测量误差以及内生性的处理。(2)构建非认知能力对农民工工资收入影响的理论模型框架。(3)非认知能力对于农民工工资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和2012年的数据,构建OLS回归,分析农民工非认知能力对其工资收入的影响,并采用Heckman两步法模型矫正是否参加工作引起的样本选择性偏差问题。其次,探究了农民工非认知能力总指标及其各维度非认知能力回报率在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别的组别差异以及非认知能力的分位数回归结果。(4)将农民工的性别工资差异进行非认知能力分解。研究发现:(1)传统人力资本理论所忽视的非认知能力对农民工工资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非认知能力每提升1,工资收入增加5.6%;分维度来看,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的回报率分别为7.50%,6.00%和11.1%,其中,宜人性的回报率跟教育年限(7.40%)十分接近,尽责性的回报率甚至超过了教育年限。(2)从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别的分组比较来看,情绪稳定性对于男性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回报率更加显著,而尽责性对于男女性农民工的工资收入的回报率都十分显著。文化程度分组下,非认知能力总指标、情绪稳定性和尽责性在小学及以下学历农民工组别中的回报率都十分显著。职业分组下,非认知能力在中低端职业类别分组下显著。(3)非认知能力分位数的回归结果显示,非认知能力总指标在收入中段(0.50和0.75)回报率显著。分维度来看,情绪稳定性维度和宜人性维度下,农民工中低收入段的非认知能力回报率会更高,而尽责性则几乎在各个分位数段下回报率都很显著,但仍然是低收入段下回报率最高。(4)在对性别工资差距进行非认知能力分解的时候,可以看到其分解结果中的非认知能力占到了总差异的4.1%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分维度来看,情绪稳定性也对性别工资差距起到了重要的解释作用,同样也占到了总差异的4.1%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基于以上发现,研究认为根据性别、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或者收入水平对农民工进行分组并进行不同程度及不同维度的非认知能力培训应该成为当前提升农民工工资的重要策略,为政府提升农民工收入水平以及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