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与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关系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营养不足和过剩都会引起或加重病情。本研究随机选择了上海长海医院2001年9月至2002年12月期间的住院患者进行营养评价,以期为临床的营养治疗和综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1700例住院患者的营养评价 本部分主要评价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随机选择1700例住院患者,年龄18~85岁,平均为53.09±15.21岁,其中男性978例,女性722例。运用人体测量值、常用的生化和免疫指标,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适合我国成人体质指数的分类标准将患者分成3组,即营养过剩组(BMI≥24)、营养正常组(18.5≤BMI≤23.9)和营养不足组(BMI<18.5),对不同营养状况的住院患者各种营养指标的异常率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营养不良患者占46.59%,其中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患者各占27.94%和18.65%。男性患者中,营养过剩者占31.19%,明显高于女性的23.55%;男性营养不足患者为16.36%,低于女性的21.74%。中、老年患者中营养过剩者较多,营养不足者较少,青年患者与之相反。三组患者的TSF、MAMC值和血清TP、A、PA和HGB水平的异常率在营养过剩组最低,营养正常组次之,营养不足组最高。营养不足组中TSF和MAMC值低于其正常值80%的患者分别占74.45%和81.07%,远远高于营养过剩组的9.26%和7.16%。 结论: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及时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有助于临床医师和营养师制定相应的营养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预后。 二、普外科患者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主要研究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变化和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因素。随机选择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491例,年龄21~85岁,平均58.26±13.11岁,其中男性309例,女性182例。分别于患者入院后3d内(术前)和术后第7d对其进行各项营养指标的检测。 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果发现,术后营养不足患者达39.10%,远远高于术前的2729%;营养过剩患者占15.48%,较术前(2 0.98%)明显下降。其中,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由营养过剩转化为营养正常者27例,由营养正常转化为营养不足者31例,术后B珑增加者15例,与术前相同者24例,452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人体测量和生化检查显示,患者术后GS、TSF、AMC、MAMC均显著降低,血清开、A、G、队、HGB水平也显著下降。术前患者TLC己有轻度下降,术后下降更为明显。从患者在住院期间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来看,术后摄入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对影响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术前B如、术前TSF和手术类型是影响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 结论: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后营养不良发生率高,绝大多数患者住院期间营养状况下降,部分患者营养状况恶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相应加强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治疗。 三、普外科患者术前营养状况与手术预后的关系 本部分主要研究普外科患者术前营养状况与手术预后的关系。随机选择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491例,年龄21~85岁,平均为58.26士13.11岁,其中男性309例,女性182例。根据B珑标准将患者分为3组:即营养不足组毋MI<18.5)、营养正常组(18.5落B如续23.9)和营养过剩组归呱)24),观察B呱与各手术预后指标的关系。根据血清清蛋白浓度将患者分为2组:低蛋白血症组(A<35叭,HA)和非低蛋白血症组(A)35叭,NHA),观察A与各手术预后指标的关系。 结果发现,低BMI组和高B瀚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n.94%和10.68%,死亡率分别为5.22%和2.91%,均高于营养正常组的2.76%和0.39%;且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体重丢失严重。HA组患者术前MAMC、GS、仰、HGB水平较NHA组患者显著降低;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显著增加,体重丢失严重。当A<20叭时,死亡率达25%,而NHA组患者死亡率仅为1.60%。 结论:术前BMI异常及低蛋白血症均可导致住院费用增加,体重丢失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高,可视之为手术的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