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块体金属玻璃(BMGs)因其优异的力学和理化性能被视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新一代结构与功能材料,但仍存在制约其实际应用的两大瓶颈——室温脆性、成型困难。为克服BMGs脆性,人们曾提出并探索了冷轧、预压、喷丸、高压扭转、冷热循环等“固相处理”增塑方法,虽有一定成效,但或增塑幅度有限或实施难度大。BMGs构件成型方法主要有“浇铸法”和“热塑性成型法”,但前者易产生氧化夹杂、气孔等工艺缺陷,而后者则易发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块体金属玻璃(BMGs)因其优异的力学和理化性能被视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新一代结构与功能材料,但仍存在制约其实际应用的两大瓶颈——室温脆性、成型困难。为克服BMGs脆性,人们曾提出并探索了冷轧、预压、喷丸、高压扭转、冷热循环等“固相处理”增塑方法,虽有一定成效,但或增塑幅度有限或实施难度大。BMGs构件成型方法主要有“浇铸法”和“热塑性成型法”,但前者易产生氧化夹杂、气孔等工艺缺陷,而后者则易发生热脆、晶化等问题。至今,更未见同时实现BMGs的增塑和成型的报道。另一方面,人们就BMGs形变及其结构本源,从微观结构本征非均匀性、结构单元、结构弛豫及演化、能量状态等角度提出了诸多理论模型。然而,如何调控它们及其与塑性的构-效关系等方面,仍然是需要继续探索的开放课题。原理上,BMGs固体的能量状态、微观结构乃至其力学性能,遗传于其母相过冷液体并受制于其玻璃化过程,遗憾的是,这方面却鲜有探索。基于以上背景与思考,本文以调控BMGs母相过冷液体及其玻璃化过程为切入点,提出在成型的同时提升BMGs固体的能态和微观结构非均匀性继而实现增塑目标的构想,发明了BMGs过冷液相高流变成型方法。为实现该构想及其方法,自主设计并成功制造了金属玻璃过冷液相高流变成型装备。借助于此装备,经过大量的尝试与不断探索实验,验证了该构想的可行性,并对多种BMGs合金体系实现了显著增塑暨成型的双重目标。继而,通过改变工艺参数调控BMGs的能量与结构状态,深入探索了BMGs能态、不同尺度的结构非均匀性、室温压缩塑性等力学性能的规律及构-效关系,清晰地描绘出“能态-结构-性能”一一对应的物理图像,揭示了BMGs塑性内在本质与机理。本文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以BMGs母相过冷液体及其玻璃化过程为切入点操控其固体能态与结构,提出并实现了增塑与成型双重目标的构想,发明了金属玻璃过冷液相高流变成型方法,自主设计制造了其装备,对Zr基、Cu基、Hf基、Ti基等多种不同体系BMGs验证了其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适性。以BMGs的室温压缩塑性为例,可提高数倍至二十倍左右。在毫秒级时间内即可成型出轮廓完备、细节清晰、表面无氧化且光亮的BMGs构件或工艺品,且无需真空条件。(2)通过室温压缩、弯曲、缺口断裂韧性、拉伸等手段,多维度地探究了过冷液相高流变成型方法对Zr57Cu20Al10Ni8Ag5 BMGs多种力学性能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母相过冷液体流变速率的逐步提高,BMGs室温压缩塑性渐渐增大,平均值从铸态样品的4.8%依次增大到成型后的25.5%(最高值为37.7%);其弯曲塑性由铸态的0.8%提高到6%以上,缺口断裂韧性由铸态的48MPa·m1/2提高到98 MPa·m1/2,室温拉伸塑性为0.25%(铸态样品无明显拉伸塑性)。(3)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双球差矫正透射电镜(STEM)、纳米压痕等表征手段,系统地探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Zr57Cu20Al10Ni8Ag5样品不同尺度的结构非均匀性的演化规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通过STEM高角环行暗场模式(HADDF),清晰地直接观察到了以往难以表征的纳米尺度本征的结构非均匀性。各项结果表明,随着母相过冷液体流变速率的逐步提高,BMGs原子、纳米以及微米尺度的结构非均匀性均显著地渐次增强。而且,剪切带密度显著增大,弹性模量明显降低。这些结果揭示了不同尺度结构非均匀性与塑性形变行为及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4)基于能量势垒理论,深入研究了过冷液相高流变成型方法调控BMGs能态、结构与性能的内在机理,描绘出了BMGs“能态-结构-性能”一一对应的物理图像,揭示了BMGs塑性内在本质与机理。研究发现,成型过程中外加载荷对母相过冷液体所做的机械功有效提升了过冷液体的焓或熵,急冷后遗传到了BMGs固体中,从而大幅提高了BMGs的能态,表现为BMGs结构非均匀性和塑性的显著增大。从母相过冷液体及其玻璃化过程这一崭新的角度切入,本文为高塑性BMGs构件成型提供了一种全新并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并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BMGs固体与其母相过冷液体之间的结构遗传性,以及其能态、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对应物理关系。
其他文献
文章结合小波分析和含外生变量的VAR模型,分析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影响的时频冲击效应。结果表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具有滞后效应。在高频空间,冲击效应一开始为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持续性,数期后方向改变,这个过程在反应期限内不断更迭;随着频率的降低,效应方向的持续性不断减弱,到高尺度时,影响方向呈现隔期正负交替。同时,冲击效应的强度随着频率的降低而不断加强。
磁性纳米材料的磁感应致热(磁热)是指在交变磁场中产生的局部升温效应。利用这种非接触式、无深度限制的磁热效应,磁性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器官复苏、神经控制、能源催化、自愈合以及行为控制等领域内都极具应用潜力。在这些应用中,将磁性纳米材料与其他功能性基元进行共组装能够进一步实现多种功能的协同。然而,当前制备的磁性组装体在交变磁场中的热转换效率并不理想,导致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较大剂量的磁性纳米材料。面对这
随着编码理论的不断发展,有限环上的编码理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有限环上的编码理论在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中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有限环上循环码的理论研究成为有限环上编码理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有限环上几类循环码的结构性质,其中包括有限非链环上自对偶和LCD(linear complementary dual)双环循环码,有限链环上的三环循环码及三类加性循环码的渐近性质。具体研究
柱承式钢筋混凝土立筒群仓是广泛应用于粮食、能源、建材等行业的通用构筑物,其支承柱刚度远小于上部仓体刚度,在柱与仓体相接处存在着刚度突变,容易引起应力集中而造成地震破坏,有必要对其进行抗震设计研究。柱承式立筒群仓的结构体系构成特殊,动力效应复杂,而现行规范中仅仅以独立单仓的抗震设计结果直接应用于群仓结构,并未对群仓进行抗震设计,给实际工程设计带来了盲目性。因此柱承式立筒群仓的抗震性能和动力响应机理是
切口广泛存在于工程结构中,裂纹、夹杂、多材料接头是其特殊情形。切口尖端的应力和热流存在严重的集中,乃至出现数学意义上的无穷大,被称为应力和热流奇异。切口尖端的奇异场容易诱发裂纹的萌生,对结构的安全运维带来严重的威胁。本文以含切口构件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切口尖端的热流和应力奇异性,确定切口尖端区域的奇异物理场,为含切口构件进行降奇增韧提供借鉴。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数值分析复合材料V形
TA15钛合金作为轻质耐热中高强钛合金,在我国航空航天和军工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受控我国运载装备和国防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役环境的持续恶化,进一步提高服役性能、实现钛合金构件形性一体化制造成为工程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成为现阶段研究发展的前沿和主要趋势。作为典型的难变形材料,传统成形过程中加工窗口窄、变形抗力大、变形组织不均匀、热处理强化有限、晶粒粗化及表面氧化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 TA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一条深大断裂带,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以及古太平洋俯冲历史等地质热点问题的理想对象。除了构造变形和沉积建造分析外,晚中生代时期沿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其所控制的断陷盆地内发育的大量的火山-侵入岩,也是研究上述热点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本文选择郯庐断裂带南段巢湖-庐江地区和受断裂带控制的滁州盆地内发育的晚中生代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在开展锆石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
当前中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具有点多面广、安全状态时空多维演变、监测数据海量且多源异构、监管机构多层级等特点。为提高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水平,研究面向以监控和管理为主要目的的多层级安全监管需求,在充分梳理相关业务流程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孪生技术,给水库大坝安全运行管理提供新的展示方式和分析手段。运用以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等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和综合利用,进而提出一套基于数
金属粉末高速压制技术作为较为新型的动态压制成形方式,其原理是将高速冲击载荷快速作用于粉体,进而使粉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致密化过程。较普通压制技术,粉末高速压制技术具有压制效率高、压坯密度高、压坯密度分布均匀等特点,而目前粉末高速压制中的致密化机理尚未完全明确。金属粉末属于颗粒物质范畴,对其微观、介观、宏观构成的多尺度力学特性演化展开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压制中的致密化机理。本文将颗粒物质理论与粉末
在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也在不断深度融合。现在,教育信息化正在迈向3.0时代,其特点是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技术服务于人,尊重规律,弘扬个性。我们在教学中以数据为基础,以跨越为中心思想,以融合为核心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探索走向数据指导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