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說新語》自問世來廣受讚譽,至今已成為研究魏晉時期歷史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但在实隙研究中我们发现,今见《世说》文本非唐宋古人所见之《世说》,古書中存有大量的不見於今本《世說》的内容條目。這些材料往往因不見於今本而不被人視為《世說》之内容,甚至被目為古人引用之誤。實際上,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文本是經過長時間傳播、編輯、改造後形成的文本,它與文本的歷史面貌紧密相网但不完全一致。因此,我佣需要封《世说》佚文重新认识:這不僅有利於加深對《世說新語》一書的了解,同時也有利於我們對文獻研究過程中一些观念和方法的清整。《世說》佚文的輯錄始於清葉德輝。葉氏輯《世說新語佚文》多有混淆《世說新語》本文與注文之處,然其確指出《世說新語》佚文存在的可能性。後來學人如王利器先生,日本的古田敬一先生相繼續之。本論文即以葉德輝輯《世說新語佚文》的方法入手,通過自己的另行輯佚整理,試對“《世說》佚文”進行梳理考辨,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文獻研究。论文以《世说》文本变化为立论基楚,第一章《流动的文本:<世说>文本的不确定性》討論《世說》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的不同文獻形態,通過區分文本的不同性質來分析《世說》文本的穩定性與不穩定性,以證明伕文存在的真實性。第二章舆第三章從佚文本身出發,通過與今本異同的比較,分析佚文產生與今本《世說》之所以呈現出此面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第四章論證此前研究者以“與《世說》性質是否相符”為依據判斷文獻材料的方法存在的重大缺陷:《世說》“志人小說”地位的確立可能與伕文的產生互為因果,如果我們以文獻研究結果來證明文獻材料自身,很有可能會出現循環論證的錯誤。論文最終得到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是文獻本身的結論,即《世說新語》“志人小說”的地位存在另一種可能性:它可能是在宋人的改造、後人的強化中形成的,這個概念也許並非著者原意。第二倜结论是文献学的认识,即文献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并不能以今本為據判斷古本的内容。因此,研究者在文獻研究中應該盡可能的對自身先在的某種主覲觀念進行清理,在文獻研究中將伕文研究(也包括其他類型的研究)提到一个更客观的基楚上来,确立文献本位的科学研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