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明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冬小麦产量形成调控的生理基础,为宽幅播种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泰山28,于2014-2015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南仇村实验基地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分别为150×104株·hm-2、225×104株·hm-2和300×104株·hm-2;副区为播种行距,设3个水平,分别为25 cm、20 cm和15 cm。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基本苗为150×104株··hm-2条件下,由于种植密度较小导致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产量亦较低。增加基本苗至225×104株·hm-2合理配置其行距分别为20 cm、25cm和300×104株·hm-2配置其行距25 cm,均可使其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达到较高水平。2.在基本苗为225×104株·hm-2和300×104株·hm-2条件下,随行距的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在茎干+叶鞘、籽粒等器官中的分配量逐渐升高;基本苗为225万株·hm-2、行距为20cm的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的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量、开花后营养器官积累的干物质在籽粒中的积累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利于营养器官积累的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3.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随行距的增加,穗数均呈降低趋势,穗粒数均呈升高趋势,粒重呈升高趋势;在相同行距条件下,随密度的增加,穗数均呈升高趋势,粒数、粒重均呈降低趋势。泰山28在基本苗为225× 1 04株·hm-2、行距为20 cm,或基本苗为225× 104株.hm-2、行距为25 cm或基本苗为300×104株·hm-2、行距为25 cm均可实现三者的协调,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株距配置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4.行株距对小麦群体光合速率有显著的影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或扩大行距均有利于提高叶面积指数,但随种植密度增加,群体内的透光率和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均降低,适当扩大行距则有利于群体内透光率和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的提高,说明行株距协调对冬小麦群体内光照条件和植株个体光合同化能力均有显著调节作用。泰山28在基本苗为225×104株·hm-2、行距为20 cm的行株距配置条件下获得了最大的群体光合速率。5.籽粒麦谷蛋白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行距的增加而提高;醇溶蛋白含量则随种植密度和行距的增加而降低。说明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株距配置亦是改善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重要技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