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文坛上被称为“鬼才”、“文学奇才”的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27年7月24日黎明,写完《续西方的人》之后,怀着对未来莫名的不安,芥川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药自杀。芥川龙之介的自杀不仅对很多知识分子有着沉重的打击,而且超出了一名文学家的死作为社会性的事件来报道。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但是每一部遗留给后世的文学作品都像珠宝一样珍贵。本论文基于原文《西方的人》,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和圣经中基督的对比分析,揭示芥川不安的实质并研究芥川所理解的基督。本论文具体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动机,以及迄今为止有关《西方的人》的研究成果、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西方的人》与《续西方的人》的关联性的概说。第一部分结合作者自身的遭遇,通过对《西方的人》的中心概念“圣灵”、“玛利亚”、“基督”的考察,研究基督与芥川龙之介的关联性。圣母玛利亚的神圣形象完全被忽视,只展示了玛利亚现实世界的美,暗示了现实社会中的温柔的女性,这让人回忆起在精神病院去世的芥川的母亲的面容。芥川龙之介把圣灵定义为“永远想要超越的人”,把自己比喻为圣灵的芥川认为他像圣灵那样无法超越现实,精神上非常痛苦。基督作为圣灵的孩子一生遭受圣灵的支配。也就是说基督是由命运的父母所生下的命运之子。芥川感受着人类偶然的命运,深切地思考着作为由精神病患者母亲所生下的“命运之子”的自身的遭遇。第二部分从原文的分析入手,说明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与其说基督是芥川龙之介的自画像,不如说是被撕裂于想要超越现实的理想和现实之间,而最终却不得不服从现实。另一方面,芥川对基督教的关心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他喜爱基督教,然后对基督教徒的心理非常感兴趣,最后爱上了基督。第三部分关于芥川龙之介和在《西方的人》中所表现出的厌世主义进行研究。主要从生活上的不安、利己主义、精神和肉体的分离这三个方面分析。拥有三个老人的家庭烦恼、婚姻问题、对于新时代的不适应等的难题堆积如山。另外,肠胃病、痔疮、神经衰弱一直困扰着晚年的芥川。还有,因为姐夫西川丰的铁路自杀事件而烦恼。与这些各种各样的问题相斗争,迎来创作生涯十年的芥川龙之介深感题材的穷尽,筋疲力尽。正如芥川在《西方的人》的开头的部分写到的“我在这个时候不能像行路人那样看基督。”他把自己的痛苦和基督的痛苦相重叠进行论述。芥川怀疑家人即使爱自己,归根结底也是因为他们的利己主义。他痛感人类的丑陋,希望在圣经中来解决烦恼。但是却找不到解决的对策。当时文坛中出现了两个文学流派,以惊人之势席卷日本全国。也就是“革命的文学”的无产阶级文学和以文学的革命自称的新感觉派文学。芥川担心自己的文学是否会被淘汰,这也是产生模糊的不安的原因之一。第四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目标。